两栖类
香港的两栖类 两栖动物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部分时间在陆地生活,是水陆两栖的动物。虽然不同种类的两栖动物有着不同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温度而变化,属变温动物;身体表面湿润、并无鳞片或毛发覆盖;最显著的是它们的生活史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由卵孵化成蝌蚪,用鳃呼吸,在水中生活;第二个是当蝌蚪长大后,进行「变态过程」,生长出肺部和四肢,并离开水体变成在陆上生活的成体。 两栖动物可分为有尾目(Caudata)和无尾目(Anura)两大类。有尾目特征是身体修长、拥有长尾巴和明显的颈部,在水中或陆地生活。香港的有尾目只有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这种瘰螈在清澈的山溪栖息,在本港的低地和高山均有分布。
无尾目包括蛙和蟾蜍。它们没有明显的颈部,成体并没有尾部。它们的幼体在水中生活,但成体却主要在陆上栖息。蛙一般表皮湿润、趾间有蹼、善泳,通常在离水不远的地方栖息。香港的蛙有24种,包括只于大屿山有记录的白刺湍蛙(Amolops albispinus)。本地蛙类的体型分别很大,例如体长只有约1.5厘米的卢氏小树蛙(Liuixalus romeri)及体长超过14厘米的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蟾蜍一般皮肤干而粗糙,长满疣凸,趾间无蹼。香港的蟾蜍类只有3种,包括常见且全港均有分布的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这种蟾蜍的头部两侧有可分泌毒液的腺体。其余两种蟾蜍:短脚角蟾(Megophrys brachykolos)和刘氏掌突蟾(Leptobrachella laui)则只在山溪出没。
香港两栖类的多样性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按此下载《香港两栖动物名录 》。 香港的两栖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在中国原产的两栖动物中,约有百分之七可以在香港找到。这主要归因于香港拥有多种不同的生境,由高山的溪流至低洼的湿地(如农地),都有为高山种(如棘胸蛙、刘氏掌突蟾等)或低地种(如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花细狭口蛙Kalophrynus interlineatus等)提供了合适的生境。一些分布广泛且数目众多的两栖动物如沼蛙(Sylvirana guentheri)和泽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在不同高度的生境均可找到。在有记录的24种原生两栖动物当中,只有卢氏小树蛙是香港特有种。至于曾经被认为是特有种的香港瘰螈及香港湍蛙,其后亦被发现分布于广东一带。 香港两栖类的保育虽然两栖动物可水陆两栖,它们仍十分倚赖水源生活,尤其是作为繁殖地。香港急速的城市发展破坏了不少作为两栖动物重要生境的低洼湿地,导致一些低地物种数量明显减少,例如,昔日栖息于稻田但近年来再找不到踪影的尖舌浮蛙(Occidozyga obscura)便是其中之一。个体的生存,尤其一些较敏感的两栖动物,因它们具渗透性的皮肤很容易受污染物影响,亦受到水源污染及酸雨等威胁。尽管如此,一些适应性较高的种类如沼蛙和黑眶蟾蜍,在污染的生境中仍十分常见和分布广泛。 至于保育方面,Fellowes et al. (2002)确认了12种在本地、区域性或全球性保育方面需要关注的两栖动物。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两栖及爬行动物工作小组于2002年开始在全港进行基线调查,并根据这项调查的最新结果,以及通过与本地两栖及爬行动物学家交流,检讨两栖动物的保育状况。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某些两栖动物在以往并未完全如实记录,因此这次检讨修订了具保育价值的两栖动物名单,并确认了卢氏小树蛙和棘胸蛙等在保育上需要我们的关注。 卢氏小树蛙卢氏小树蛙是香港特有种,换言之,它只在香港出没。卢氏小树蛙亦是本港体型最细小的蛙,背部有一「X」型的斑纹。这种蛙原本分布于大屿山、南丫岛、蒲台岛及赤鱲角。由于赤鱲角兴建机场的关系,在那里的卢氏小树蛙被人工繁殖及搬迁到新界和香港岛的合适生境。其后的监察工作发现,这些被迁移的种群成功在新地点生活和繁殖。现时卢氏小树蛙的种群情况稳定,但是细小的卢氏小树蛙仍受到如生境破坏等威胁。卢氏小树蛙的生存有赖我们通过划定保护地区或规划大纲图上的保育区来保护它们主要的生境,而其他的保育工作,如物种的定期监察,亦是保护这种特有两栖动物的重要一环。
棘胸蛙棘胸蛙是本港体型最大的蛙,分布只局限于大帽山一带的山溪。棘胸蛙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虽然这品种因分布于郊野公园范围内而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由于它们的分布范围极狭窄,定期监察对它们的保育十分重要。
保育措施本港3种两栖动物
香港所有两栖动物均可在现有的保护地区内找到(即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这些保护地区包括了一些两栖动物的重要生境,因而防止了城市发展对生境的威胁。例如位于大屿山昂坪的一条属季节性的溪流,及周遭的树林和灌丛,由于是卢氏小树蛙重要的繁殖地点,已被指定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而作为稀有的棘胸蛙唯一的生境-位于大帽山山顶的溪流及周遭的生境-大部分范围亦属郊野公园或「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除此以外,渔护署亦制定了一份针对卢氏小树蛙的保育计划,内容以定期监察种群的出没和生境的状况为主。 教育市民亦是保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为此,本署制作了一本详尽的香港两栖动物图鉴《蛙蛙世界》,藉此提升市民对这类动物的认识。 卢氏小树蛙物种行动计划
在野外观察两栖类蛙和蟾蜍都喜欢隐藏和昼伏夜出,因此日间很难一睹它们的真貌。它们最爱躲藏在石底、岩隙、落叶下或灌丛中。蛙和蟾蜍一般在水源附近居住,沼泽、池塘、山溪和农田等生境皆是寻找它们的好地方。初春至夏季是两栖动物的交配季节,此时它们会比较活跃,观赏正合时宜。每逢交配季节,清晨或黄昏都可在山溪、沼泽、池塘和农田听到林林总总的两栖动物求偶鸣声。此外,依附在树枝上或在井和水缸之上的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的卵团亦易于辨认。 不同种类的蛙类会发出不同的鸣声,所以在交配季节时可靠辨别鸣声去进行蛙类的调查。例如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的鸣声很像牛的叫声,极容易辨别出来。在较寒冷的季节里,虽然并不容易在空旷的野外见到蛙和蟾蜍,但在一些引水道的洞里却可发现它们的踪影。
跟蛙和蟾蜍不同,香港瘰螈在较寒冷的九月至翌年三月繁殖。而大部分蛙和蟾蜍于气温较低时不再活跃。这段期间,在清澈的溪流里很容易发现香港瘰螈的成体和新孵化的幼体。蛙和蟾蜍的蝌蚪跟成体在外貌上截然不同,但香港瘰螈的幼体却看似缩小了的成体,不过身上有可见到羽毛状的外鳃。 香港蛙类叫声每种蛙类各有独特的叫声,我们可凭着鸣声分辨它们。蛙类的叫声有多种沟通功能,其中最常听到的是求偶鸣声,每逢繁殖季节,雄蛙便会鸣唱来吸引雌蛙。 观赏两栖类守则
参考资料Xie, F., Lau, M.W.N., Stuart, S.N., Chanson, J.S., Cox, N.A. and Fischman, D.L. (2007). Conservation needs of amphibians in China: a review.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Life Sciences 50(2): 265-276. Zhao, E. and Adler, K. (1993). Herpetology of China . Oxford (Ohio):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00)。《中国两栖动物图鉴》。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卡逊、刘惠宁、鲍嘉天(1998)。《香港的两栖和爬行类》(第二版)。香港:香港市政局。 吕光洋、杜铭章、向高世(2002)。《台湾两栖爬行动物图鉴》(第二版)。台北: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 陈坚峰、张家盛、贺贞意、林峰毅、邓咏诗(2005)。《蛙蛙世界》。香港:郊野公园之友会。 杨懿如(2002)。《赏蛙图鉴》。台北:中华民国自然生态摄影学会。 赵尔宓(1998)。《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及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