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跳至内容
电子服务

蜻蜓

香港的蜻蜓

简介

香港蜻蜓的分类

在保育上受关注的香港蜻蜓物种

香港的蜻蜓保育

香港赏蜻地点

观赏蜻蜓的建议及守则

参考资料


简介

香港虽然是弹丸之地,但此城市其实拥有繁多的蜻蜓物种。自1854年的第一个蜻蜓记录开始,香港如今已记录了超过130种蜻蜓,当中更有两个物种是香港特有的,以及超过十个在科学上首次被发现的物种。


香港的蜻蜓研究始于1850年代,而Baron de Selys Longchamps在1854年发现了香港的第一个蜻蜓物种,方带溪蟌(Selys 1854)。

 

方带溪蟌
方带溪蟌

此后,有不同的研究展开。Asahina在1965年完成了首分关于香港蜻蜓且较为完整的文献,其中提供了55个物种的详细资料。经过多位研究者(e.g. Asahina & Dudgeon 1987, Hämälänen 1991, Lai 1971, Wilson 1995)的通力合作,香港的蜻蜓记录不断有新物种的增加。最后Wilson在1997年把本地蜻蜓物种的记录修正并编纂成文献,同时提供了一分载有107个物种并有注释的香港蜻蜓名册。渔农自然护理署的蜻蜓工作小组自2002起进行了深入及范围广泛的蜻蜓普查,结合外界已发表的记录,香港蜻蜓物种的记录已达133种。透过该项普查,我们更新了本港蜻蜓物种的地理分布、现存状况及选出具代表性的蜻蜓地点(Tam et al. 2011)。现在的蜻蜓物种包括属于差翅亚目(俗称蜻蜓)的7个科和属于束翅亚目(俗称豆娘)的9个科。

香港蜻蜓的分类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按此下载《香港蜻蜓名录》。

所有属蜻蜓目的都称为蜻蜓。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包括差翅亚目(大致上都属健壮的蜻蜓)、束翅亚目(称为豆娘)和间翅亚目。间翅亚目只有四个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喜玛拉雅山的昔蜓属(Epiophlebia)残遗种,这四个物种与差翅亚目和束翅亚目均很相似。

大部分豆娘的体型都远较差翅亚目蜻蜓小和精细。不过香港的群落之中就有例外,例如大溪蟌就是一种巨型而健壮的豆娘,体型大约相等于一只中型的蜓科蜻蜓。在结构上,豆娘也有所不同,它们的眼睛分隔很远,翅膀的基部很窄,后翅和前翅的形状很相似,在休息时翅膀会紧靠在一起。丝蟌科、大溪蟌科和扇山蟌科内扇山蟌属等豆娘却例外,此两科很多物种和扇山蟌属的物种在休息时都会张开翅膀。束翅亚目的雄虫都有上肛附器和下肛附器各一对,而差翅亚目雄虫则只有一对上肛附器和一个下肛附器。所有雌性豆娘都有发育良好的产卵器。稚虫通常都有三个尾鳃,不过间中有些只有两个,这与要依靠内直肠鳃来呼吸的差翅亚目稚虫有所不同。

大溪蟌
大溪蟌

除了裂唇蜓科、大蜓科和春蜓科外,香港的差翅亚目的眼睛都是紧密相连的。不过,裂唇蜓科、大蜓科和春蜓科两眼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其眼睛的直径。它们在休息时,通常将翅膀张开横放或垂下,而后翅近基部位置一定较前翅宽阔。雄虫只有一个下肛附器。稚虫的气管内有鳃。

在保育上受关注的香港蜻蜓物种

1997年,Wilson(1997)列出了8个本港特有的蜻蜓物种。然而它们的状况最近被重新评估(Tam et al. 2011),现在只有两个物种属于香港特有。它们分别是赛芳闽春蜓以及香港纤春蜓。

 

赛芳闽春蜓
赛芳闽春蜓

香港纤春蜓
香港纤春蜓

赛芳闽春蜓是本地稀有物种,只曾被记录于新界一个地点。香港纤春蜓则为本地常见物种,通常可于树林的小溪和细流中有粗沙的泥沙地带发现。

蜻蜓工作小组在2015年重新审视了本港蜻蜓的稀有程度,将稀有程度修订为大量、常见、少见、稀有、迷蜻及历史记录。稀有和少见的蜻蜓物种所栖息的生境非常多元化,包括沙底及石底的溪流、淡水池塘、季节性沼泽、水塘、淡水及咸淡水交界的沼泽,以及瀑布。

除了本地特有和稀有物种外,香港有一些蜻蜓物种也被视为需要特别关注。就像侏红小蜻和黄尾小蟌,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蜻蜓和豆娘之一。

侏红小蜻
侏红小蜻

黄尾小蟌
黄尾小蟌

香港的蜻蜓保育

Wilson et al.(2004)所列出的稀有和少见物种的受保护现况已被重新评估。它们受保护的情况不错,全部或一部分有它们记录的地点已包括在现有的保护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及限制进入地区)之内。除了那些旧有及属于迷蜻的纪录之外,所有的稀有和少见物种都有一定数量的纪录地点在保护区之内。因此,大多数本地稀有和少见的蜻蜓物种的族群被视为受到现有的保护措施保障而免受发展威胁。

 

为了增加本港市民对蜻蜓保育的认识,各式各样的公众教育活动已经推行。一本中英兼备的双语图鉴「香港蜻蜓」在2011年出版,希望能让大众认识香港蜻蜓的多样性,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蜻蜓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香港赏蜻地点

流水响水塘

流水响水塘位于新界东北八仙岭郊野公园范围。它是香港众多小型水塘之一。塘边林木挺拔参天,苍翠茂密。漫步其中,你会进入熙攘的城市背后的宁静世界。而平坦的流水响郊游径更会引领你到访各式各样的湿地环境,有水边树林、石涧和淡水沼泽。在春夏蜻蜓展翅飞翔的季节里,让你一窥香港瑰丽缤纷的蜻蜓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黄狭扇蟌、烟翅绿色蟌、三斑阳鼻蟌、乌微桥原蟌、丹顶斑蟌、霸王叶春蜓、华丽灰蜻、玉带蜻、华斜痣蜻及晓褐蜻。

流水响水塘
流水响水塘

香港仔谷

位于香港仔郊野公园的香港仔谷,是港岛最大的山谷之一。谷内山坡岩石盘陀,密林广布。在绿树浓荫间还有许多山溪小涧,淙淙流向静躺于谷中深处的香港仔上、下水塘,实为远离都市烦嚣的咫尺之选。从香港仔郊野公园入口沿香港仔水塘道,再经金夫人驰马径返回香港仔上水塘的一段林荫小径,沿途可看见平静如镜的水潭、大大小小的山涧溪流、岩石缝中渗出的潺潺流水,以及从金马伦山的陡峰向香港仔上水塘飞泻而下的白练瀑布。这些多元化的湿地生境,孕育出丰富的蜻蜓物种,是在春夏间蜻蜓展翅飞翔的季节里香港其中一处极佳的赏蜻地点。你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白尾野蟌、华丽扇蟌、黄纹长腹扇蟌、黄狭扇蟌、方带溪蟌、乌微桥原蟌、白瑞原扁蟌、丹顶斑蟌、斑伟蜓、碧伟蜓、霸王叶春蜓、黑尾灰蜻、赤褐灰蜻、鼎脉灰蜻、黄蜻、玉带蜻、华斜痣蜻、晓褐蜻、庆褐蜻及彩虹蜻。

香港仔下水塘
香港仔下水塘

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蜻蜓池

位于西贡生态旅游的热点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之内,蜻蜓池是香港首个专为蜻蜓而设的人工淡水生境。这个池塘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水生植物群,其中包括露出水面的芦苇、鸢尾属植物、莎草科植物和睡莲,以及不同种类的沉水植物。当植物渐渐成长,预计会有约四份之一的香港蜻蜓物种出现于这个池塘。对于观赏蜻蜓的初学者来说,此蜻蜓池绝对是个好的赏蜓起步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斑伟蜓、碧伟蜓、网脉蜻、华丽灰蜻、黑尾灰蜻、吕宋灰蜻、赤褐灰蜻、狭腹灰蜻、黄蜻、玉带蜻、华斜痣蜻、晓褐蜻及庆褐蜻。

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蜻蜓池
狮子会自然教育中心蜻蜓池

观赏蜻蜓的建议及守则

  • 切勿涉足引水道及山涧,尤其是当暴风雨来袭时及过后的短时间内,以免山洪暴发,走避不及,危及安全。

  • 穿着长袖上衣及长裤(以避免在树丛中遭刮伤及减少被蚊叮虫咬)及涂上驱虫剂。

  • 以双筒望远镜(可近距对焦的型号较适合)观察及带备蜻蜓图鉴作辨认之用。

  • 在野外请尽量以笔录或拍照来协助辨认蜻蜓。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不应采捕野外的蜻蜓。

  • 避免破坏及污染环境。必须将在搜寻稚虫其间移走的河床基质及水生植物放回水中,不可留在堤岸上。

  • 尊重乡村的传统及财产。尽管一些古旧的村屋已经荒废,但仍然是私人的财产。

  • 切勿随地抛弃废物。

参考资料

Asahina, S. (1965). The Odonata of Hong Kong. Kontyû, 33: 493-506.

Asahina, S. and Dudgeon, D. (1987). A new platystictid damselfly from Hong Kong. Tombo, 30: 2-6.

Hämälänen, M. (1991). Idionyx victor spec. nov. (Anisoptera: Corduliidae) and some other Odonata from Hongkong. Odonatologica, 20: 343-347.

黎应麟(1971)。香港蜻蛉类简介。新亚书院学术年刊, 13: 1-48。(只备中文)

Selys, Longchamps, Edm. De. (1854). Monographic des Caloptèrygines. Mèm. Soc. Sci Liège, 9: 291.

Tam, T.W., Leung, K.K., Kwan, B.S.P., Wu, K.K.Y., Tang, S.S.H., So, I.W.Y., Cheng, J.C.Y., Yuen, E.F.M., Tsang, Y.M., and Hui, W.L. (2011). The Hong Kong Dragonflies. Hong Kong: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Friends of Country Park and Cosmos Books Ltd.

Wilson, K.D.P. (1995). Hong Kong Dragonflies.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of Hong Kong. 

Wilson, K.D.P. (1997).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Hong Kong Dragonfli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ir conservation.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21: 1-68.

Wilson, K.D.P., Tam, T.W., Kwan, B.S.P., Wu, K.K.Y., Wong, B.S.F. and Wong, J.K. (2004). Field Guide to the Dragonflies of Hong Kong (2nd Edition). Hong Kong: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Friends of Country Park and Cosmos Books Ltd.

赵修复(1990)。«中国春蜓分类»福建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只备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