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分署的工作
- 确认和划定合适的地点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地质公园、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并加以管理,以保护香港的自然环境;
- 保护重要的海洋及陆上动植物,例如中华白海豚、江豚、珊瑚群落、雀鸟、哺乳类动物、蝴蝶
和蜻蜓等;以及
- 推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并提供适当的设施,以提高市民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
为了保育郊野地区,截至二零一二年三月,44,239公顷的土地(约占全港土地总面积的40%)已划为24个郊野公园及22个特别地区,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及旅游用途。郊野公园内设有远足径、越野单车径、自然教育径、烧烤及野餐地点、露营地点及游客中心。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录得的游客数目约为1,330万人次。
本署亦负责管理四个海岸公园及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为2,430公顷,以作保育、康乐、教育和科学研究用途,覆盖范围包括沿岸和海上景点,以及供各种重要海洋动植物聚居的海洋栖息地,这些地方都是潜水、浮潜、划独木舟和海底摄影的好去处。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所录得的游客总数约为211,400人次。
郊野公园、特别地区、海岸公园、海岸保护区及地质公园的地图载于附录13。
山火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郊野公园共发生了16宗山火,烧毁了580棵树,27公顷土地受损。由于年内的整体气候比较潮湿,山火的宗数以及受影响的植被面积都较往年大幅减少。本署持续植树以修复受山火损毁的地方及执行各项防火工作。
植树
本署于二零一一至一二年度在郊野公园内种植超过74万棵树苗。为了丰富本地植物的品种,本署不断培育及栽种各种本地树种的幼苗,主要包括黧蒴锥、朴树、大头茶、枫香、浙江润楠、刨花润楠及木荷等。在本署种植的幼苗中,本地树种约占70%。
大棠苗圃培育多种幼苗,专门供郊野公园植林之用。苗圃位于大榄郊野公园,占地9.5公顷,每年生产逾65万株树苗,品种超过100种。
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
郊野公园早期主要种植外来的先锋树种如台湾相思、红胶木和爱氏松等,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迅速复修受山火破坏的植被和增加林木覆盖率。经过数十年持续努力,这目标已达到。
然而,部分林区已渐呈现老化、坏死或生长空间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树木品种较为单一,并以外来品种为主,难以满足本地野生动物觅食及栖息的需要。加上大批树木同时老化,令树林生态难以持续发展。树木生长过密,影响其他树种在林内自然繁衍,树林景观,及其生态价值有需要提升。有见及此,本署自二零零九年底开始,推行郊野公园植林优化计划,希望为郊野公园林木增值,达到以下目标:
(一) 改善林地生态环境;
(二) 提高本地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三) 让林地树木健康成长,自然繁衍;
(四) 增加本地树种种子的产量;
(五) 提升郊野公园林地景致的吸引力;以及
(六) 减低大型虫害发生的机会。
二零一一年秋冬季,本署于14个地点进行计划,砍伐了约3,500棵在林区内坏死、老化或生长过密的外来品种树木。然后在随后的春季在林内补植合适的本地树木幼苗,让它们在余下林木庇荫下逐渐成长,更替整幅植林。此计划需要持续多年进行,希望能有系统地全面改善现有的植林区,整体提升郊野公园的生态价值。
树木管理工作
为改善管理香港的树木,以及保障公众安全,本署在郊野公园的郊游场地及邻近非高速公路之地点加强了树木检查、风险评估和树木护理的工作。本署人员检查了超过28,000棵(涉及约1,620地点和280个邻近公路旁的树组)及5棵古树名木。对健康状况恶劣或有可能对公众构成危险的树木,本署都采取了修剪、疏枝等树木管理措施。所有树木管理工作均由本署经验丰富的合资格员工进行。
越野单车活动
在郊野公园踏越野单车日渐受欢迎,本署年内特别增设了两条越野单车径-大榄越野单车体验径及田夫仔北段越野单车径。大榄越野单车体验径位于大榄郊野公园荃锦管理站附近,有两个路段,各长200米,分别适合初学者及具进阶技术的人士。田夫仔北段越野单车径同样位于大榄郊野公园,在田夫仔山火瞭望台附近,长2.1公里,其中约三分二的路段为天然泥路面,其余路段则是以水泥铺砌的林道。 此单车径适合有一定越野单车技术水平的人士使用。田夫仔北段越野单车径入口处附近的一个郊游地点亦已改造为越野单车练习场,供踏单车的人士练习操控技巧。两条新建的路段都是根据美国国际越野单车协会推广的可持续使用路径原则设计和建造。此外,为了推广越野单车安全及共同使用郊野公园的越野单车径,本署联同香港单车联会于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在大榄郊野公园举办「越野单车安全推广日」。
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是指具有特殊地质意义,并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自然区域。保育、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是地质公园的目标。香港地质公园于二零零九年成立,并于二零一一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以保护香港的丰富地貌资源,其中不少极具学术研究、旅游、教育及观赏价值。
二零一一年九月十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挪威朗厄松举行的第十届欧洲地质公园会议上宣布接纳香港国家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新成员,并正式命名为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
开幕仪式于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出席嘉宾包括来自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土资源部,以及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姊妹地质公园及其他地质公园的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公园专家和管理人员。
为了带领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到市中心,一个介绍地球生命历史的展览于二零一一年十月三日起在中银大厦大堂开放给公众参观。史前故事馆内展出多件珍贵的化石及模型,包括超过3米长的盾皮鱼模型,以及在香港发现的菊石及鱼类化石。
另外,一项名为「地球达人」的科学普及项目亦已展开,以宣传地球科学及地质保育意识。透过一系列的地球科学展览及其他活动,让学生加深认识地球科学,并达至均衡发展。
为了唤起公众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地质保育的关注,本署在二零一一年十二月至二零一二年二月期间分别于香港科学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举行了有关火山和史前生命的两个主题展览。
年内,本署于马屎洲自然教育径增加了地质解说牌,并更新了在东平洲和万宜水库东坝的地质步道的解说牌,以加深公众对不同地质遗迹的了解。另外,亦于鸭洲、荔枝窝、荔枝庄、马屎洲、万宜水库东坝和桥咀岛的告示板上添加一个「孩子角落」,以吸引年幼的访客。
海岸公园的管理工作
随着海岸公园的游客数目日渐增多,本署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派人手巡逻、由义工向游客宣传游览时须遵守的事项、安排教育导赏活动,以及印发教育宣传资料等。此外,为防止非法活动,署方亦在海岸公园加强执法行动。
自然护理教育
自然导赏活动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本署推出连串自然护理教育活动,向本地逾32万名学生、教师和自然爱好者推广自然护理教育。本署继续推行「体验自然」郊野公园教育活动计划,以加强郊野公园自然护理的教育配套。计划旨在加深公众认识香港的郊野公园、生物多样性、植物护理和地质特征,加强了解爱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计划包括一系列适合学生的郊野研习活动,以及为市民举办的自然导赏活动。
学校活动包括郊野定向、幼稚园访校计划、学校生态导赏团,以及为鼓励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认识本署在郊野公园推行的各项保育工作而举办的「郊野小记者校际比赛」。此外,本署举办野外研习活动,以协助老师使用「香港郊野公园中学教材套」进行野外研习。
公众活动内容丰富,有自然教育中心导赏、树木研习径定点导赏、「体验自然」工作坊、及以推广生态保育为题的展览和比赛。此外,本署亦协办「民安队山岭活动安全推广日」、「香港郊野全接触」及「远足植树日」。这些活动既可推广远足乐趣,又可向公众灌输远足活动的安全知识。
在「郊野同心」义工计划下,年内约有540名义工完成基本训练及参与郊野公园自然护理及教育工作的服务,服务总时数为27,832小时,项目包括宣传活动、巡回展览、定点导赏、远足径巡逻、设施及植物护理等。
此外,本署在二零一一年推出「香港地质公园」流动应用程式,以声音、录像及文字展现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独特地质及地貌特征。这个应用程式并介绍地质游览路线,向用家提供欣赏地质公园最动人地质地貌景致的贴士。「香港地质公园」流动应用程式更获选为「二零一一年十大我最喜爱香港Apps」。
海洋护理教育活动
本署为各界人士举办多项海洋护理教育活动。年内,本署举办了144次公众生态旅游、7次公开讲座、4次海滩清洁活动、82次学校讲座、54项展览及24次其他类型的教育活动,合共逾46,160人参加。
本署与本地渔民及生态旅游机构合作,在二零一零年于西贡及本港东北水域推出「香港渔民文化与海洋及地质资源导赏团」试验计划,目的是透过海上导赏团,向公众推广本地渔民文化、生态和地质特色,并期望渔民能掌握经营导赏团所需的经验和技巧,在未来持续以商业模式营运。计划在二零一一年三月扩展至香港南面水域,让更多渔民参与,学习转型至可持续生态旅游活动。年内,该计划共举办了154次学生导赏活动及4次教师工作坊,参与师生超过5,100人,并有逾230名渔民接受了相关培训。商业营运导赏团亦已展开,年内共举办了36次商业导赏团,参与人数有1,125人。
为了加深市民对本地珊瑚生态的认识和兴趣,以及推广本地观赏珊瑚的好去处,本署在二零一一年举办「我们的珊瑚潜摄比赛」,共收到逾160个参赛作品。
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本署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携手举办了24次中学师生海上考察海豚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到野外观察中华白海豚,学习保育海洋的知识。
执法工作
郊野公园护理员经常巡逻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为游客提供服务和执行《郊野公园条例》及其他相关法例。二零一一至一二年期间,共有835名违例人士被本署检控或遭定额罚款,其中309人因乱抛垃圾或随地吐痰而遭定额罚款。详细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4。郊野公园护理员及自然护理员亦经常在郊野公园内执行特别任务,例如搜寻非法捕兽器、到邻近郊野公园的乡村进行防火宣传活动,执行禁止喂饲野生动物的条例,以及协助警方搜寻失踪人士等。此外,护理员亦经常与警方采取联合行动,打击在郊野公园内发生的罪案,例如非法砍伐罗汉松及土沉香等。
海岸公园护理员每天都会巡逻海岸公园和海岸保护区,留意有关范围内的非法捕鱼活动。本署人员与水警和深圳的渔政当局保持紧密联系,合力防止内地渔民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并向游人发出劝喻或警告,如有需要,更会作出检控。在二零一一至一二年,涉及在海岸公园非法捕鱼的成功检控个案有48宗。
海洋护理
珊瑚礁普查
本署与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统筹每年在香港进行的珊瑚礁普查。年内的珊瑚礁普查涵盖33个珊瑚区,共有逾500名潜水人士自愿参与。其中在23个珊瑚区录得颇高的珊瑚覆盖率(即超过50%),而珊瑚的生长情况在所有地点都很稳定。本署透过公布珊瑚礁普查的结果,让公众更了解本港海洋环境的现况,以共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普查所得资料十分有用,让本署得知珊瑚的情况,并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香港海域内的珊瑚。本署在二零一一年推出「香港珊瑚礁普查」的流动应用程式。用家可透过应用程式查看33个普查点的珊瑚覆盖率,以及指标品种包括造礁珊瑚、鱼类和其他无脊椎类动物的分布及相片。
珊瑚护理
本署分别于瓮缸湾、桥咀洲及赤洲设置特制的珊瑚标志浮标,以便更有效地保护珊瑚,避免珊瑚因船只下锚而受损。本署亦定期进行海上巡逻和海底生态调查,以监察上述地区的珊瑚标志浮标的成效。调查结果令人鼓舞,在设有珊瑚标志浮标的区域,整体的活珊瑚覆盖率均有所上升,受损的珊瑚亦有复原迹象。
本署委托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一项有关全港水域八放珊瑚及黑珊瑚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最后报告于二零一一年完成。研究结果记录了本港水域67个八放珊瑚品种(29种软珊瑚及38种柳珊瑚)及6个黑珊瑚品种。有关研究结果对八放珊瑚及黑珊瑚的保育和管理提供有用的资料。
保育海洋哺乳类动物
在珠江口水域出没的海豚估计最少有2,500条,而在珠江口东面及香港水域出没的1,300至1,500条海豚,其中约有200条海豚活跃于香港西面的水域,包括大屿山、屯门、沙洲和龙鼓洲一带的水域。本署自二零零零年起推行中华白海豚护理计划,有关工作包括生境保护和管理、长期监察海豚的数目、调查海豚搁浅事件、提高市民保护海豚的意识,以及联络广东当局,就中华白海豚的存护工作交换资讯。本署正密切监察近年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的变化和趋势。
本署与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合作研究搁浅海豚,派员到现场调查每宗搁浅个案,并搜集组织样本作进一步研究。本署继续透过举办展览和讲座,以及派发海报和小册子等途径提高市民的保护意识,宣传观豚守则和报告搁浅海豚热线。透过这些活动,市民已渐渐加深对海洋哺乳类动物的认识。
水底生态调查
本署于二零一一年成立潜水队进行水底生态调查,队员均具备水肺潜水及水底生态调查经验。潜水队进行的专题项目包括珊瑚、珊瑚鱼及人工鱼礁的长期监察,以及有关珊瑚健康及海藻多样性的重点研究。
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本署定期就发展建议和项目,以及环境影响评估研究提供专业意见,以确保充分评估有关工程项目对海洋环境和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透过有效的缓解措施把影响减至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