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跳至内容

渔业资源存护

为促进香港渔业持续发展,以及存护香港水域的渔业资源,政府推出了多项渔业管理和存护措施。   

禁止在本港水域拖网捕鱼

立法会已通过有关禁止在香港水域进行拖网(包括双拖、单拖、虾拖及掺缯)捕鱼的修订法例,以保护珍贵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使遭受损害的海牀及海洋资源得以尽快复原。禁止拖网捕鱼的法例于2012年12月31日生效。

为协助受禁拖措施影响的渔民,政府推出一次过的援助计划,以适当缓减禁止拖网捕鱼措施对他们的生计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计划包括–

  1. 向受影响拖网渔船船东发放特惠津贴;
  2. 回购受影响近岸拖网渔船的船东自愿交出的船只;以及
  3. 向受影响近岸拖网渔船的船东所雇用的本地渔工和受影响收鱼艇船东提供一次过援助。

政府向受影响的拖网渔民及其雇用的本地渔工推出特别培训计划,协助他们掌握所需的技术和知识,以转至其他可持续的渔业作业。部分收回的渔船经处理后会用作人工鱼礁,以增加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

人工鱼礁计划

渔农自然护理署于1996年展开了一项人工鱼礁计划。此计划旨在增强本港渔业的繁衍和促进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样化。人工鱼礁被公认能促进大量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这些海洋生物又会为鱼类提供食物、保护和隐蔽所。敷设人工鱼礁是促进渔业资源的一个极佳方法,尤其适用于香港大部分皆为平坦海床的生境,因这些生态环境限制了岩岸鱼类的数量和种类。现时共有600多座,体积约共180,000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已敷设于香港合适的水域,包括海岸公园、鱼类养殖区及重要的产卵和育苗场。水底监察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较天然岩岸区孕育更多种类及数量的鱼类,至今已录得超过200种鱼类运用了鱼礁作为觅食、栖息、产卵及育苗的地方,其中包括高商业价值的品种,如石斑、笛鲷及细鳞等。

如需要更多资料,请浏览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人工鱼礁计划网站

增殖放流

目前在很多地区已有广泛进行增殖放流计划以增加海洋资源,放流的物种包括鱼类、甲壳类(主要是虾及蟹类)、软体类(例如:鲍鱼和蚬)和棘皮类(海胆)等。本署计划透过在适当的地点投放适合香港水域的物种,提升香港水域的渔业资源。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2024香港东北水域增殖放流行动

发展工程的影响

列于《环境影响评估条例》附表 2的发展工程项目,如涉及海床或浅滩,该发展工程项目将需要进行渔业影响评估。有关准则及指引已载于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附件9及17。本署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支援,以协助有关方面评估发展工程对渔业的影响及向予受发展工程影响渔民发放的特惠津贴。

其他渔业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协助本地捕鱼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政府已修订《渔业保护条例》(第171章),推行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以控制香港水域的捕捞力量,以及保护重要的鱼类产卵及育苗场。措施包括设立本地渔船登记制度、限制新渔船加入和把捕捞力量维持在适当水平、限制非渔船类别的船只捕鱼及禁止非本地渔船捕鱼、以及设立渔业保护区。

《2012年渔业保护(修订)条例》于2012年6月15日生效。

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负责研究本港渔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并就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可行方案,向当局提供意見。政府已逐步开展委员会在2010年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所建议的各项渔业管理措施。当中包括在本港水域禁止拖网捕鱼、设立本地渔船登记制度及最终在香港水域设立渔业保护区以保育重要的鱼类产卵和育苗场等。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渔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报告

 

香港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报告(2010-2015)

为评估禁拖及相关渔业管理措施对恢复香港渔业资源的成效,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在香港水域进行监察调查,以收集有关香港渔业资源的科学资料并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就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本地渔业资源普遍呈现明显的复苏迹象。

如需更详尽的资料,请参阅研究报告的摘要。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香港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2010-2015 )(繁体中文版)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香港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报告( 2010-2015 )(简体中文版)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香港渔业资源的主要经济科种(繁体中文版)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香港渔业资源的主要经济科种(简体中文版)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下载中文版Acrobat Reader来浏览PDF档案]

 

  电话号码
禁止在香港水域拖网捕鱼及其他管理措施 2150 7108
香港人工鱼礁计划 3426 2369
渔业影响评估 3426 3133
特惠津贴 2150 6634
上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