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
跳至内容

2024香港东北水域增殖放流行动

背景

政府于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发布的《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当中提出养护及增加渔业资源,为此渔农自然护理署于二零二四年六月六日「全国放鱼日」与全国各地同步进行增殖放流活动。活动中有约一百名来自本地宗教团体、渔民组织和环保团体等代表和学生参与,本署随后亦于同年七月组织了一项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增殖放流活动。这些增殖放流活动目的在于恢复及提升水生生物资源,以及提高公众对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和改善水生环境的意识。

 

 
图一:「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启动典礼于大埔鱼类批发市场举办   图二:在「全国放鱼日」传递将于印洲塘海岸公园放流的幼鱼
 
图三:学生于二零二四年七月参与另一次的增殖放流活动  

 

放流的物种

在二零二四年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投放的幼鱼共约36,000条,包括红斑(赤点石斑;见图四)、石蚌(星点笛鲷;见图五)及黑鱲(黑棘鲷;见图六),它们均为具商业价值的本地物种,其种群数目在过去数十年间在香港水域有所减少。

 
     
图四:红斑(赤点石斑)   图五:石蚌(星点笛鲷)

 

   
图六:黑鱲(黑棘鲷)    

 

放流的地点

投放幼鱼的印洲塘海岸公园,内有天然岩礁、巨砾和渔护署以往投放的人工鱼礁,可为幼鱼提供合适的生境及保护,也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另外,印洲塘海岸公园已于二零二零年禁止商业捕鱼,为该处生物提供进一步的保护。

 

放流的准备及过程

我们小心策划是次增殖放流行动,并参照了相关的指引及规定,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放流的幼鱼由信誉良好的孵化场供应,而生产幼鱼的亲鱼来自南中国海水域。幼鱼在运抵香港前已就常见鱼类疾病进行检疫,并预留一段时间让幼鱼适应香港水域环境,确认幼鱼的健康情况良好才进行放流。

在放流时我们利用特制的鱼笼将幼鱼浸在水中让其适应现场环境,以尽量减轻幼鱼在处理过程中受到的压力。潜水员会把鱼笼从运载船只逐步带到水底预定的位置(图七)才放出幼鱼(图八)。

 

 
图七:潜水员逐步将鱼笼带到水底预定位置,让幼鱼适应环境   图八:潜水员于人工鱼礁放出幼鱼


监察调查

本署已根据标准化的调查方法进行水底观察调查,以监察幼鱼及放流地点的情况。从是次增殖放流行动所得的资料,可协助我们策划将来提升渔业资源的措施。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渔护署举办二零二四年「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