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簡體
署長的話 概覽 農業 漁業 主頁
檢驗及檢疫 自然護理 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 附錄
 
自然護理

自然護理分署的工作

  • 從多方面保育本港的動植物及自然生境,包括就發展建議、規劃策略、環境影響評估等工作提供有關自然保育的意見;
  • 訂定和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育計劃,以及認定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等;
  • 定期進行生態調查,更新記錄,並管理香港的生態資料庫;
  • 監察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的生態,並發展及管理香港濕地公園;
  • 保育瀕危動植物;
  • 透過宣傳和教育活動,加強市民對自然保育的認識,以及鼓勵他們參與自然保育活動。
 
 

自然環境

 
 

香港的地形及亞熱帶氣候,為種類繁多的動植物提供各色各樣的棲息地。本港雖是彈丸之地,但自然景致卻多姿多采,海岸沙灘、嶙峋石岸、高聳山峰、茂密林地與綠茵山巒,互相映襯,構成獨特的風景。

香港有維管植物逾3 100種(其中約2 100種屬本地種)、哺乳類動物約50種、鳥類約480種、淡水魚類約160種、爬行動物約80種、兩棲類動物逾20種;昆蟲種類亦十分繁多,超過230種蝴蝶及110種蜻蜓。

相片
 
         
  加強自然保育  
 

在二零零四年十一月的公布新自然保育政策下,已有12個地點獲優先認定,透過公私營合作及管理協議試驗計劃以加強保育。有關計劃由土地擁有人或非政府組織推行,並由本署負責監察。

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三項管理協議試驗計劃已進行了超過一年多,初步結果顯示,這些試驗計劃能有效地保育及提高有關地點的生物多樣性,提高了市民及村民對自然保育的意識,並成功累積了更多資料及經驗來推行有效的雀鳥及蝴蝶保育管理方法。

相片
 
         
  生態調查及資料庫  
 

本署由二零零二年起開始進行全港生態調查計劃,旨在建立及更新全港的生態資料庫。調查計劃覆蓋香港所有具高保育價值的主要生境,包括風水林的位置、狀況及植物種類,以及重點動物群的分布及數量。截至二零零七年三月,本署採集、認證及於數據庫內儲存了超過60 000個,約1 500種動植物的記錄。

 
     
 
相片

生態調查的結果確定了香港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中更有香港甚至是全球首次發現的物種。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期間,本署發現的茶花糙果茶及有刺的皇冠彩螺已被確立為香港的新品種;一種名為賽芳閩春蜓的蜻蜓更是全球首次發現的品種,在二零零七年三月的科學文獻首次作出介紹。結果進一步確定,現時的受保護地區能有效保護香港的生物多樣性。在調查及分析的物種群中,有超過95%的本地常見陸上及淡水物種,均有代表性的群體在香港的保護區內棲息。

 
  年內,本署繼續利用網上重要物種及生境資料庫,提高公眾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及培養他們對自然保育的支持,資料庫的網站名為香港生物多樣性網頁(www.hkbiodiversity.net)。本署亦研發了一套以地理資訊系統運作的中央資料庫,儲存調查所得的數據及由其他途徑取得的生態資料。  
         
 

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八月起,推行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的生態監測計劃。是項長期計劃旨在收集這片濕地的基線生態資料,監測範圍包括濕地內的底棲動物群落、冬季候鳥數目及生境範圍。

在二零零六年十月至二零零七年三月期間,在這片濕地錄得的最高水鳥數目約有80 110隻,當中包括約33 780隻野鴨、約19 050隻涉禽、約12 000隻海鷗及燕鷗、約10 080隻鸕鷀、約4 400隻鷺鳥及約800隻秧雞。與二零零五年冬季的水鳥數目比較,約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升幅;同時,亦是自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冬季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數值。

相片
 
         
 

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鳥類之一,只分布於東亞地區。在二零零六/零七年冬季遷徙期間,全球約有28%的黑臉琵鷺以米埔內后海灣國際重要濕地,作為棲息地或中轉站。在這片濕地度冬的黑臉琵鷺數目,更登上東亞地區的第二位。

因此,本署於二零零一年起實施黑臉琵鷺保育計劃,以保持此國際重要濕地的良好條件為目標,為黑臉琵鷺提供度冬的地方。該計劃的其他措施包括保護棲息地、管理物種及棲息地、進行監測和研究、推行教育及培訓、實踐區域合作等。

相片
 
         
  綠海龜  
  綠海龜是唯一經常在香港產卵的海龜。本署推行一套綠海龜保育計劃,以保護這瀕危物種。計劃包括在綠海龜產卵的季節,即每年六月至十月,限制任何人士進入南丫島深灣沙灘,以減少可能對綠海龜產卵造成的滋擾。此外,本署亦安排清理沙灘上阻礙綠海龜上岸的攀援植物和海洋垃圾、安排定期巡邏,以及教育公眾有關保育海龜的知識。

相片
 
     
 

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度,南丫島深灣並未有海龜產卵的記錄。不過,在二零零六年九月下旬,有市民發現西貢東郊野公園的大浪灣沙灘有綠海龜產卵。在約50至60天後,56隻經人工孵化和12隻經天然孵化的小綠海龜先後破殼而出。剛出生的小綠海龜由漁護署及海洋公園合力照顧。到了二零零七年夏季天氣回暖和水流合適時,漁護署把牠們放回海上生活。根據記錄,大浪灣沙灘在過去30多年來均未有海龜產卵,漁護署會監察該沙灘會否繼續有綠海龜產卵。

 
         
  管制瀕危物種貿易的措施  
 

《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自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起實施,取代《動植物(瀕危物種保護)條例》。新條例使本港的規管制度完全符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公約》)的規定。

 
     
  相片

本署繼續致力打擊非法貿易,報告期內,扣押瀕危物種的個案超過360宗,其中包括一批來自喀麥隆的605件(3 903公斤)象牙和來自泰國的193箱(3 860公斤)冷藏鱷魚肉。

一個有關蘇眉貿易的工作坊於二零零六年六月在香港舉行。本署亦於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合辦了一個地區《公約》執法研討會,以加強東南亞地區的執法人員的執法能力和彼此之間的聯繫。

 

 
     
  本署已加強保護瀕危物種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對保護瀕危物種的認識。活動包括安排參觀本署的瀕危物種資源中心、到學校演講,以及在機場和邊境管制站展示相關資訊。在一個粵港聯合教育項目中,本署舉辦了貿易商研討會,以及為《公約》執法人員而設的培訓班。為了向貿易商及公眾宣傳有關新條例,本署舉辦了一系列的教育及宣傳活動,當中包括向貿易商發通函、舉行公眾簡報會、在本署網頁刊登公布、在公共交通工具刊登廣告宣傳、舉辦展覽、派發新海報,以及在電視台和電台作廣播宣傳。此外,本署又透過發放水費單向市民附寄一張介紹新條例的單張。  
         
  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於二零零六年五月正式開幕。公園是推廣香港生態旅遊的重要設施,亦是香港濕地保育及公眾教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濕地公園的建築設計得到不少讚賞,更贏得由環保建築專業議會頒發的環保建築大獎。

濕地公園結合了60公頃的自然戶外景觀,以及總樓面面積逾一萬平方米,包含多個濕地展覽的訪客中心。年內,公園錄得逾110萬名的入場人次。

本署負責濕地公園的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營運、教育推廣、展品維修及生境管理等範疇。
 
     
 

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度,濕地公園先後舉辦了約2 678次學校及公眾導賞活動,共有81 795名學生及訪客參加。本署亦製作了一套教材,協助老師推行濕地教育。此外,公園舉辦24次公開講座,吸引了2 210人參加。濕地公園共招募了超過二千名義工,他們除了協助訪客中心的運作及提供導賞服務外,亦會參與戶外生境的管理工作。由開幕當日至二零零七年三月期間,義工們共累積了2 531天的服務時間。

濕地公園在推動亞太地區濕地保育和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並於二零零七年一月底舉辦了第一屆亞洲國際濕地網絡會議,一共吸引了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共90名代表參加,「濕地公約」秘書長Dr. Peter Bridgewater更親臨主持會議的開幕儀式,是次會議為促進亞洲地區濕地中心的合作奠定基礎。

相片
 
     
  漁護署自二零零三年開始管理濕地保護區,目的是提升其生態功能。自此,本署在區內錄得的鳥類種類不斷上升,累積數目已超過200種,水禽或依賴濕地的鳥類佔鳥類物種總數的44%。在二零零六/零七年冬季,淡水沼澤逐漸吸引大量鴨類棲息。除了鳥類外,公園內還錄得多種其他生物,尤其是與濕地有密切關係的蜻蜓、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這正好顯示只要有適當的設計和管理,生態保育、教育和旅遊功能是可以並存的。  
         
  香港植物標本室及植物存護  
 

本署管理香港植物標本室,其工作範圍包括:有系統地採集、鑑定及管理香港植物標本。年內,標本室藏有4萬多份標本,其中280多份為模式標本,在區內具相當規模。

 
     
  相片

香港在年內發現了數個新植物品種,其中小喜鹽草(Halophila minor)是本港錄得的第五種海草,這項發現已連同喜鹽草屬的分類修訂於植物科學學報上發表;另據本署進行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而錄得的新品種糙果茶(Camellia furfuracea)已被成功繁殖。香港植物標本室聯同華南植物園合編《香港植物誌》,該專著具重要參考價值,收錄了香港有記錄的原生植物,第一卷已於二零零七年初出版。

 
     
  標本室除了作為植物研究人員的資源中心外,還提供團體預約參觀及出版教育刊物,以促進市民對香港植物的認識。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可位於陸上或水中,其特殊科學價值取決於該處的動植物、地理或地質特點。年內,署方繼續派人巡視和監察這些地點的情況及其科學價值,並按需要在某些地點進行適當的生境管理工作,以保持或加強其價值。舉例來說,本署曾於鴉洲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進行薇甘菊防治措施,以改善該處樹木的狀況,讓鷺鳥可以築巢繁殖。此外,本署又繼續檢討各個相關地點的情況,並找出具特殊科學價值的新地點,亦會提出把一些原有的地點從名錄中剔除,原因是環境改變令它們不再符合具特殊科學價值的條件。在二零零六至零七年,白沙灣半島已從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名錄中刪除。

 
         
  清除薇甘菊  
 
薇甘菊是外來的攀援植物,常見於空曠和受干擾的地方,例如路旁及荒地等。由於薇甘菊生長迅速,長期遭其厚密枝葉所覆蓋的植物會因無法接收足夠的陽光而影響生長。但茂密樹林卻不受這種植物影響,原因是樹木高大,而林中光照較弱,不利薇甘菊生長。

為了防止薇甘菊在具有保育價值的地點蔓延,本署繼續於郊野公園、特別地區及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清除薇甘菊。除了使用工具清除薇甘菊及實地試用除草劑「森草淨」外,本署人員亦嘗試以生境管理方法防治。

此外,本署亦擬備了《清除薇甘菊作業備考》,提供有關的技術指引,讓負責清除薇甘菊的政府部門及園藝服務承辦商參考。署方亦增設有關薇甘菊的網頁 (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flo/About_Mikania/about_mikania.html),讓有興趣的市民能多加認識薇甘菊。

 
         
 

野生猴子

 
 

香港的野生猴子數目近年不斷增加,引起公眾關注。為了長遠控制其增長速度,本署為野生猴子進行避孕試驗計劃,並在二零零六年至零七年替32隻猴子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