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护理 |
自然护理分署的工作
![]()
|
![]() 自然环境
香港的地形及亚热带气候,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提供各式各样的栖息地。本港虽是弹丸之地,但自然景致却多姿多采,海岸沙滩、嶙峋石岸、高耸山峰、茂密林地与绿茵山峦,互相映衬,构成独特的风景。
香港有维管植物逾3,300种,其中约2,100种属本地品种,陆上哺乳类动物57种,鸟类538种,淡水鱼类185种,爬行动物86种,两栖类动物24种。昆虫种类亦十分繁多,共录得约240种蝴蝶及123种蜻蜓。
|
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
为提高市民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以及邀请持份者发表对《计划》的意见,政府于年内举办多项推广活动。环境局与本署联同20个伙伴机构,包括非政府机构及大学,举办为期3个月的香港生物多样性节,提供超过120项活动,包括工作坊、生态游、讲座和展览,吸引逾16万人次参加。
二零一六年一月,政府就制订香港首份《计划》展开为期3个月的公众谘询,筹办20多场简报会,搜集市民及持份者的意见。政府会一并检视于公众谘询期内及过去两年公众参与期间所搜集的意见,于二零一六年内完成草拟并落实《计划》。
|
加强自然保育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公布的「新自然保育政策」选定了12个地点,透过公私营合作及管理协议计划优先加强保育。有关计划由土地拥有人或非政府组织推行,本署负责监察。
|
|
本署由二零零二年开始进行全港生态调查计划,以维持及更新全港的生态资料库。调查计划涵盖香港所有具高保育价值的主要生境,以及重点动物群的分布及数量。截至二零一六年三月,本署收集、鉴定及于数据库内储存了约255,000个本地物种的纪录。
|
年内,本署继续利用载有具代表性物种及生境资讯的网上资料库「香港生物多样性网页」及「香港在线生态地图」,提高公众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及自然保育的意识。本署亦研发了一套以地理资讯系统运作的中央资料库,储存调查所得的数据及由其他途径取得的生态资料。
|
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
一九九五年,米埔及内后海湾约1,500公顷的湿地被正式列为拉姆萨尔湿地。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位处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飞行路线」上,是超过150种迁徙及本地水鸟的重要中途补给站及栖息地。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开始为拉姆萨尔湿地推行长期的生态监察计划,以便收集该湿地的基线生态资料,监察范围包括湿地内的底栖动物群落及生境状况。
本署由一九九七年开始委托香港观鸟会在后海湾进行每月水鸟普查。在二零一五年十月至二零一六年三月期间,后海湾录得的水鸟数目最高约为57,778只,包括17,701只鸭和鸊鷉、21,482只涉禽、6,609只鸥及燕鸥、8,247只鸬鷀、3,556只鹭鸟及183只秧鸡。
|
黑脸琵鹭
本署由二零零一年开始实施黑脸琵鹭保育计划,以保持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的良好环境,为黑脸琵鹭提供过冬的地方。计划包含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监察、研究、教育、培训和区域合作等措施。
|
海龟
绿海龟是唯一经常在香港产卵的海龟品种。本署为海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育措施,包括在绿海龟产卵季节(每年六月至十月)把南丫岛深湾列为限制地区,进行执法巡逻及公众教育等。年内,两只绿海龟及一只玳瑁在香港海洋公园康复后于九月放流。本署于放流前为海龟装上追踪仪作卫星追踪,以跟踪它们迁游到南中国海觅食地的路线。卫星追踪研究显示,其中一只放流的海龟到达漳州市东山半岛的觅食地,另一只则经万山群岛游向南中国海。 |
管制濒危物种贸易的措施
年内,本署继续严厉打击涉及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检获濒危物种的个案共有479宗,涉及的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包括活生的龟鳖、红木、兰花、象牙、爬行动物的皮制品、干海马和穿山甲肉或鳞片。
本署于二零一四年开始分阶段销毁政府库存的充公象牙,向本地及国际社会传达香港决心遏止非法象牙贸易的明确信息。截至二零一六年三月,已销毁的象牙达二十二公吨。销毁行动预期在二零一六年年中完成。
|
二零一六年《施政报告》公布,政府将尽快启动立法程序,禁止大象狩猎品进出口,并积极研究其他适当措施,包括立法进一步禁止象牙的进出口和逐步淘汰本地象牙贸易,以及加重濒危物种走私及非法贸易的罚则。
本署继续透过濒危物种资源中心,举办展览,派发单张,以及在机场和口岸管制站展示相关资讯等途径,致力促进市民、学生和贸易商认识保护濒危物种,提醒他们遵守法例。
有关濒危物种贸易管制的统计数字载于附录12。
|
管制基因改造生物
香港法例第607章《基因改造生物(管制释出)条例》(《条例》)是本港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规定的法例。《条例》规管基因改造生物的环境释出及其出入口。根据《条例》,向环境释出或输入拟向环境释出的基因改造生物,须事先获得渔农自然护理署署长的批准。此外,载有基因改造生物的货运批次,在输入或输出时须附同订明文件,以方便辨识基因改造生物,以及提供联络点以便取得进一步资料。
本署推行一系列宣传及教育活动,以促进公众对《条例》的认识及了解。活动包括向市民派发宣传小册子、在机场播放短片及更新基因改造生物纪录册。本署亦透过通函向持份者发放《条例》的最新消息及资讯。
香港湿地公园
本署负责湿地公园的管理工作,包括日常营运、教育及社区服务、展品维修、生境管理及市场推广等范畴。
湿地公园向幼稚园至高中的学生提供学校导览活动。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湿地公园为超过19,800名学生提供逾840次导赏活动。此外,为支援学校的湿地教育工作,公园亦举办展览、讲座、教师工作坊及学校伙伴计划。年内,公园举办了12次教师工作坊,让教师认识如何在公园进行教学活动。
|
湿地公园继续与各界合作,将湿地保育的信息推广至社区。香港湿地公园义工计划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招募了超过1,050名义工。义工除协助访客中心的运作及提供导赏服务外,亦参与户外生境的管理工作。公园与企业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推广湿地保育。
香港湿地公园在推动亚太地区湿地保育和教育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作为亚洲国际湿地网络的重要成员,香港湿地公园与亚太地区的湿地中心分享湿地教育工作的经验与心得。
本署自二零零三年开始管理湿地保护区,目的是提升其生态功能。自此,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生境为黑脸琵鹭及众多其他水鸟提供栖息地。本署在区内录得的雀鸟种类的累积数目已达255种,水禽或依赖湿地的鸟类约占鸟类物种总数的45%。除鸟类外,公园内还录得多种其他生物,尤其是与湿地有密切关系的蜻蜓、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区内录得的蜻蜓、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种类的累积数目分别为52种、10种和29种,这显示只要有适当的设计和管理,生态保育、教育和旅游功能是可以并存的。 |
香港植物标本室及植物存护
香港植物标本室联同华南植物园继合作编着英文版的《香港植物志》,现正再次合作编着《香港植物志》中文版,内容以英文版为基础,再作修订和更新,亦增加收录香港植物新种和新分布记录。第一卷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出版,描述10科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木兰纲的76科(双子叶植物)。
|
|
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可位于陆地或水上,其特殊科学价值取决于该处的动植物、地理或地质特点。年内,本署继续派人巡视和监察这些地点的情况及其科学价值,并按需要在某些地点进行适当的生境管理工作,以维持或提高其价值,例如本署于年内在丫洲及米埔村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施行防治薇甘菊的措施,以改善树木生长,为鹭鸟提供适合筑巢繁殖的地点。本署继续检讨各个地点的情况,把因环境改变而失去特殊科学价值的地点从名录中剔除,同时物色具有特殊科学价值的新地点。盐灶下鹭鸟林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因长期没有鹭鸟筑巢栖息,于二零一六年三月从名录中剔除。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的纪录册中共有67个地点。
野生猴子
香港野生猴子数目在过去多年的增长引起公众关注。为了长远控制其增长,本署加快为野生猴子进行避孕试验计划。在二零一五至一六年度,本署替131只猴子绝育。本署亦加强执法,在特定郊野公园禁止喂饲野生猴子,以减低它们对游人的滋扰。年内,共有53人在郊野公园内因违例喂饲野生猴子而被检控。随着本署实施避孕计划及禁喂措施,本港野猴的数目出现下降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