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薇甘菊
有关薇甘菊的防治工作背景和政府策略 |
|||||||||||||||
|
|||||||||||||||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攀缘植物,属外来物种,原产于中南美洲等热带地区,现已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和香港。
有如其他攀缘植物一般,薇甘菊会藉攀附其他植物至树冠以摄取更多阳光,从而有助生长。更甚的是,薇甘菊的叶子生长蓬勃,会覆盖其他植物,令其光照不足,难以进行光合作用,因而有碍生长,甚至死亡。此外,薇甘菊会产生生物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薇甘菊在春夏两季生长迅速,因此有「一分钟蔓延一英里的杂草」(“Mile-a-minute Weed”)之称。它既可藉种子萌芽生长作有性繁殖,又可在茎节处生根作无性繁殖。
薇甘菊长有对生的心形叶片,长3至13厘米,叶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茎细长,多分枝,无毛至略被毛;花呈白色,细小且有微香,于枝端簇成细小的头状花序;干果细小,呈黑色,顶端的白色冠毛有利风力传播。
|
|||||||||||||||
薇甘菊的花和叶 |
|||||||||||||||
![]() 薇甘菊的干果顶端带有白色冠毛
|
|||||||||||||||
|
|||||||||||||||
早在一八八四年,本港已录得薇甘菊出现,但它近年才沦为杂草。现时常见于低洼、潮湿、阳光充足的受干扰环境,例如荒废田野和农地、鱼塘田基、路旁、受干扰的或人工河道和乡村附近的林地边缘。在本港,薇甘菊的花期由6月开始,而11月至翌年2月则为结果期,花与种子的数量均甚多,且种子萌发率极高。这些特性促使薇甘菊迅速蔓生。
低温和光照不足会抑制薇甘菊结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因此,有遮荫的环境不利它生长,茂盛的树林和植林区因而未受严重影响。不过,薇甘菊在本港已有蔓延迹象,可能由于近数十年来农业式微,它在荒废农地的蔓延情况特别严重。此外,林地边缘、路旁和受建筑工程干扰的地方亦易受薇甘菊入侵。薇甘菊对天然林木可能造成的影响引起关注。
|
|||||||||||||||
|
|||||||||||||||
![]() 遭薇甘菊覆盖的天然林木
|
|||||||||||||||
|
|||||||||||||||
|
|||||||||||||||
人手清除
|
|||||||||||||||
本港现时通常以人手清除薇甘菊(例如用手携工具以人手割除或使用打草机等机器)。清除地面上的薇甘菊时,只须将贴近地面的茎割断,然后移去并妥善弃置便可。至于攀附树上的薇甘菊,则可把离地大约3米以内的清除,其余高挂在树上的则可让其自然枯萎。不过,薇甘菊可能会从根部重新生长,在有需要时应再次清除。以人手拔除植物能移除根部,但需要更多人力资源。
|
|||||||||||||||
|
|||||||||||||||
采用化学品
|
|||||||||||||||
除草剂可杀死薇甘菊,例如草甘膦(glyphosate)、嘧磺隆(sulfometuron-methyl)等。不过,在水源附近、常耕农地、花园和住宅区则不宜使用,在任何情况下亦应小心施放。如因附近环境限制而不能使用除草剂,则应以人手淸除薇甘菊。此外,喷洒除草剂后,有关地点的薇甘菊与其他植物均会一同枯萎,可能令该处的景观有一段时间变得难看。除草剂需要由熟练工人施放,并须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
|||||||||||||||
![]() 工作人员正在施用除草剂
|
|||||||||||||||
|
|||||||||||||||
生境管理
|
|||||||||||||||
我们在本港某些地点试行以更全面的生境管理方法防治薇甘菊。由于薇甘菊在遮蔽的环境中,无论发芽和生长速度都会减慢,因此,把它清除后再在原地种植树木和灌木,理论上可营造遮蔽的环境,遏止它重新生长。根据初步的实地观察所得,这些地点经植树后,重新长出薇甘菊的情况大为减少。不过,为确保所植树木能健康生长,初期须经常进行保养工作,例如铺设草垫和经常除草,以抑制薇甘菊重新生长。鉴于资源问题和其他实地限制,这个方法只在一些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点使用。
|
|||||||||||||||
![]() 丫洲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经植树后,重新长出薇甘菊的情况已减少
|
|||||||||||||||
|
|||||||||||||||
|
|||||||||||||||
政府土地
|
|||||||||||||||
现时,各政府部门会按其职责范围采取适当的植物护理措施。发展局拟备的工程技术通告第6/2015号(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Maintenance of Vegetation and Hard Landscape Features”)(只有英文版)列明各部门在不同政府土地类别上保养植物的职责。采用的基本原则如下:
*不论土地类别,“有系统鉴辨全港斜坡维修责任计划”( SIMAR )下的斜坡植被应该由负责维修有关斜坡的部门保养,有关SIMAR斜坡维修的部门职责分工,已在发展局的技术通告DEVB TCW No. 6/2011(“Maintenance of Man-made Slopes and Emergency Works to Deal with Landslides”)(只有英文版)列明。 |
|||||||||||||||
|
|||||||||||||||
私人土地
|
|||||||||||||||
政府无权进入私人土地清除薇甘菊。原则上,私人土地的业主须负责保养物业范围内的植物,政府部门一般不会因应市民的要求而清除私人土地上的薇甘菊。
|
|||||||||||||||
|
|||||||||||||||
|
|||||||||||||||
确定是否需要清除
|
|||||||||||||||
当局在接到有关薇甘菊的查询或投诉时,如需要时会派员到现场视察,以确定所指的攀缘植物属何种植物,同时评估该处的生境和树木受影响的程度。视察人员应小心察看并鉴定该攀缘植物,因为有可能是本地原生植物而并非薇甘菊,例如是本港常见的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和刺果藤(Byttneria aspera),以及稀有或受保护植物,例如港油麻藤(Mucuna championii)和宽药青藤(Illigera celebica)。这些植物均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宜清除,否则该处的天然植被会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而且有可能让薇甘菊乘虚而入。
|
|||||||||||||||
![]() 刺果藤(Byttneria aspera)
|
|||||||||||||||
![]() 长有粉叶羊蹄甲(Bauhinia glauca)的天然山坡
|
|||||||||||||||
|
|||||||||||||||
厘定优先次序
|
|||||||||||||||
要完全杜绝薇甘菊在本港出现,目前并不可能,因为它已在多处地方落地生根。当局考虑清除薇甘菊的要求时,应先根据该处的树木受影响程度和土地用途而评估其优先次序。一般会优先处理具重要生态价值的地方,例如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以抑制其蔓延。另外,假如有成熟的树木和林地生境受严重影响,该处的薇甘菊亦会优先被清除。相反,除非十分碍眼并引起公众关注,生长在荒地或受干扰地点上的薇甘菊则较为次要。此外,亦须考虑受薇甘菊影响的地点是否容易到达,有些受影响的地点因地势险要或位置偏远,极难到达。
|
|||||||||||||||
|
|||||||||||||||
分工合作
|
|||||||||||||||
渔护署定期监察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和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并会清除薇甘菊,尽量防止它在这些地方蔓延。如有需要,其他有关部门会作出安排,把影响其辖区内天然林木和园林设施的薇甘菊清除。土地业权人和私人屋苑管理公司须负责管理其物业范围内的地方,各部门或有关人士可委聘园林承办商、熟练的园林工人或园务工人在其辖区清除薇甘菊。渔护署亦已拟备清除薇甘菊作业备考[Eng] /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Chi],供有关人士参考。
原则上,要保护林地和树木免受薇甘菊损害,最佳办法是多作监察和定期保养,以抑制其蔓延。可考虑在有关地点种植树木和灌木,作为长远的防治措施,但须符合该处的土地预定用途。此外,应尽量避免干扰和分割天然林地,以免造成林地边缘地带,让薇甘菊有机可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