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8
跳至内容
电子服务

淡水鱼类

香港的淡水鱼类

绪言

淡水鱼的组成

淡水鱼的主要生境

需特别保育的淡水鱼类

保育措施

观察淡水鱼类的要点及守则

参考资料


绪言

香港位处北热带区域的边陲,地形以山冈和河谷为主,平坦的土地主要集中在冲积平原及沿岸地带。山峦起伏的香港共有数百条溪涧,这些水道沿急陡的壑谷贯流,溪流的源头位于高岭,上游水流湍急,沿着山间岩沟逶迤而下,逐渐减缓。本港虽然溪流繁多,几乎每区也有大溪小涧,但河流则寥寥可数,仅有几条较长的曲折河流,而且大部分位于新界北部及西北部的冲积平原。

香港的大小溪流包含着不同的淡水生境,包括高地山溪、低地河溪、河口、沼泽等等,均适合淡水鱼栖息。不论是水流湍急的山溪或潺湲的低谷河流和河口水域,都有它们的踪影,此外水塘、渔塘和农耕湿地等人工生境亦有淡水鱼生长。本港淡水鱼品种亦十分丰富,有记录的淡水鱼达200种,当中以鲤科、鰕虎鱼科、鳅科和丽鱼科为主,它们的群落大都可以在郊野公园或受保护地区内找到。

什么是淡水鱼

概括而言,「淡水鱼」指偶尔或长期在淡水生境栖息的鱼类,包括高地山溪、低地河溪、河口和水塘初级淡水鱼、咸淡水品种、海洋游移鱼类和洄游性鱼类。

淡水鱼的组成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按此下载《香港淡水鱼名录》。

初级淡水鱼

初级淡水鱼是指整个生活史均在淡水环境中度过的鱼类。本港记录有19科71种初级淡水鱼品种,占全港淡水鱼的百分之三十六。它们主要属于鲤科、爬鳅科、鱂科和鳢科,常见例子包括异鱲、拟平鳅、食蚊鱼和斑鳢。

Parazacco spilurus
异鱲

咸淡水鱼类

咸淡水鱼类通常生活于河口地区。本港有记录的淡水鱼约四分之一为咸淡水鱼类,共47种。主要的组成为鰕虎鱼科和塘鳢科的鱼类。例子包括深鰕虎鱼和尖头塘鳢。

Bathygobius fuscus
深鰕虎鱼

海洋游移鱼类

海洋游移鱼类在海岸或海洋产卵及度过大部分时间,只会偶尔游进河溪。本港有记录的海洋游移性鱼类共有64种,占本地淡水鱼约百分之三十二。紫红笛鲷、眶棘双边鱼、细鳞鯻和长鳍篮子鱼是常见海洋游移鱼类的例子。

Terapon jarbua
细鳞鯻

洄游性鱼类

洄游性鱼类(包括溯河洄游、降海洄游及两侧洄游品种)则迁栖于河溪与海洋之间,洄游性鱼类只占所有淡水鱼品种的百分之九,共18种。本港有记录的两侧洄游鱼类的例子有紫身枝牙鰕虎鱼和多鳞枝牙鰕虎鱼,降海回游鱼类的例子则有日本鳗鲡和花鳗鲡。

Stiphodon atropurpureus
紫身枝牙鰕虎鱼

淡水鱼的主要生境

本港的淡水鱼主要分布于高地山溪、低地河溪、河口和水塘。不同淡水生境的生态特性不尽相同,而每种淡水鱼栖居的地域亦各有不同。

高地山溪

香港的山溪数目十分之多,源头位于陡峭丘壑,沿流有湍濑及瀑布,偶尔有深潭,大部分都位于郊野公园之内。高地山溪的淡水鱼品种虽然不算丰富,但也可找到不少原生的鱼类,好像拟平鳅、麦氏拟腹吸鳅、横纹南鳅和溪吻鰕虎鱼,而且数目众多。有些品种为了适应湍急的水流,演化出吸盘状的腹鳍,以防止被急流冲走。

Pseudogastromyzon myersi
麦氏拟腹吸鳅(吸盘状的胸鳍及腹鳍)

低地河溪

本港低地河溪的堤岸较少被滨水植物遮蔽,水质一般较混浊,底层物质渐渐从石及沙石变为沙和泥。常见的品种有异鱲、条纹四须䰾、子陵吻鰕虎鱼、胡鲶和斑鳢。

莲麻坑是其中一条被确认为具高生态价值的低地河溪,主要由于这里的初级淡水鱼品种繁多。有记录的淡水鱼共25种,其中16种是原生的初级淡水鱼,占全港原生初级淡水鱼超过百分之四十。此外,莲麻坑亦为不少稀有的鱼类,好像斯氏波鱼、线细鯿和大刺鳅提供合适的生境。

Rasbora steineri
斯氏波鱼

Lin Ma Hang
莲麻坑河溪

河口

河口交杂着溪流的淡水和海岸的咸水,底层物质一般为幼沙石,形成独特的生境,为咸淡水鱼类和海洋游移鱼类,如鰕虎鱼、塘鳢和笛鲷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

大蚝河的淡水鱼品种极之丰富,有共68种记录。河道内和堤岸的滨水带生境极佳,并且整条河流从高地支流至低地河口均没有被人工设施断开。大蚝河是本港唯一已知有香鱼纪录的地点,同时亦孕育了一些不常见的鱼类品种,包括花鳗鲡、日本鳗鲡、黑首阿胡鰕虎鱼和杂食豆齿鳗。

Anguilla japonica
日本鳗鲡

Tai Ho
大蚝河

水塘

本港的水塘是在山谷或海湾筑坝建成的人工水体,水源来自山溪和引水道,或引接由内地输入的水。水塘的水生生境包括长满矮树丛的堤岸浅水区和深水的广阔水域,为不同的淡水鱼提供合适的生境。举例来说,九龙接收水塘内共找到29种淡水鱼,包括稀有的高体鰟鮍和台细鯿;另外,本地少见的弓背青鱂则在流水响水塘内找到。

Metzia formosae
台细鯿

Lau Shui Heung
流水响水塘

需特别保育的淡水鱼类

(i)北江光唇鱼

北江光唇鱼属鲤科鱼类,辨认特征是黄色的身上长有五至六条黑色直条纹。此鱼见于水流湍急的沙石床河溪,在新界中部、大屿山和港岛数条溪涧有记录。由于它的分布地点少,因此被视为稀有品种。

Acrossocheilus beijiangensis

(ii)香港斗鱼

香港斗鱼曾被误认为黑歧尾斗鱼(Macropodus concolor),是本港唯一以香港命名的初级淡水鱼。香港斗鱼的躯干一般全黑至灰色,身体椭圆形,两侧扁平。幼鱼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沼泽,成鱼可在河溪和沼泽找到。香港斗鱼主要分布于本港的东北地区。

Macropodus hongkongensis

(iii)弓背青鱂

弓背青鱂是初级淡水鱼,属怪颌鱂科/青鱂科。它的背鳍短小,位于身体后端近尾鳍位置。弓背青鱂主要栖息于水稻田,故又称米鱼(拉丁学名中Oryzias是稻米之意),它亦见于池塘、水塘和湲流溪涧。弓背青鱂在本港的的分布包括新界东北及大屿山数条溪涧和北区及屯门的数个水塘。本港以外地区分布包括中国东南部。

Oryzias curvinotus

(iv)三线拟鱨

三线拟鱨是其中一种于本港有记录的鱨科鱼类。它是夜行的鱼类,栖息于溪流、沼泽及池塘。三线拟鱨在1997年首次记录于西贡某沼泽,其后的调查发现在大埔一溪流也有其分布。三线拟鱨被视为稀有鱼种,除本港以外,只见于广东省东江河流。

Pseudobagrus trilineatus

(v)斯氏波鱼

斯氏波鱼属初级淡水鱼,栖息于低地溪流。九十年代初曾被误以为在香港灭绝,但其后渔护署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在本港北区仍能找到此鱼的踪影,然而其分布狭小,只记录于两条溪流,因而被视为稀有种。地区分布有中国海南省和广东省。

Rasbora steineri

(vi)高体鰟鮍

高体鰟鮍的躯干为淡橙红色,后半身至尾柄位置有一蓝绿色直线。其雌鱼背鳍上有黑点,并在繁殖季节会长出一条粉红色的长输卵管于肛门孔口后方。雄鱼的头后方与背鳍基部之间有闪亮的蓝绿金属色。这种初级淡水鱼在有淡水二枚贝生长的泥床河溪及水塘栖息。高体鰟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韩国及日本,但在本港则只在新界数个地点有记录。由于它在本港的分布地点很少,因此被视为不常见物种。

保育措施

要保育本地淡水鱼类,应需先保护它们现有的淡水生境,避免河溪受到污染或遭到不必要的破坏,当中尤以具高保育价值的天然淡水生境为要。我们透过实施不同的法例,包括《水务设施条例》(第102章)、《城市规划条例》(第131章)、《渔业保护条例》(第171章)、《郊野公园条例》(第208章)、《废物处置条例》(第354章)、《水污染管制条例》(第358章)和《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第499章),藉以保护这些淡水生境。

渔农自然护理署正在本港进行详细的鱼类普查,并监察那些具保育价值的淡水鱼类的主要分布地点。渔护署也曾为一些需要保育的品种,例如斯氏波鱼、弓背青鱂和高体鰟鮍等品种进行繁殖计划,把繁殖出来的幼鱼投放在适当及安全的地点,例如郊野公园内,并定时监察,以保护它们的群落。这些计划已经成功为数个重要物种在不同地点建立新的族群。

渔护署会继续在郊野公园范围内物色合适的地点进行繁殖及野放计划,并改善及提升这些地点的生态价值,以提供更多适合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栖息繁衍的生境。

观察淡水鱼类的要点及守则

  • 避免独自在野外进行观察,时刻密切留意天气情况,如遇雷暴或暴雨,应即时取消所有观察活动。

  • 穿着合适的衣服、鞋及帽子,例如长袖衬衫和防水鞋,如有需要可涂上驱虫剂。

  • 可携带淡水鱼图鉴,以便鉴定品种。

  • 切勿进入深潭或涉渡水流湍急的溪涧。

  • 切勿乱抛垃圾及污染水体。

  • 切勿破坏河溪生境及骚扰水中生物。

  • 切勿在河溪布置刺网或捕鱼笼。

  • 禁止使用炸药、毒药或电击方法捕鱼。这些捕鱼活动受香港法例第171章《渔业保护条例》规管。

参考资料

Chong, D.H. and Dudgeon, D. (1992). Hong Kong Stream Fishes: An Annotated Checklist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Status. In Hodgkiss, I.J. (ed.).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No. 19. pp.79-112.

Eschmeyer, W.N. (1998). Catalog of Fishes, Volume I, II & III. Special Publication No. 1 of the Center for Biodiversit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alifornia: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Fellows, J.R., Lau, M.W.N., Dudgeon, D., Reels, G. T., Ades, G.W.J., Carey, G.J., Chan, B.P.L., Kendrick, R.C., Lee, K.S., Leven, N.R., Wilson, K. D. P. and Yu. Y. T. (2002). Wild Animals to Watch :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Fauna of Conservation Concern in Hong Kong . In Hodgkiss, I.J. (ed.).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No. 25. . pp. 123-159.

Kottelat, M., Whitten, A. J., Kartikasari, S. N. and Wirjoatmodjo, S. (1993). Freshwater Fishes of Western Indonesia and Sulawesi. Indonesia: Periplus Editions (HK) Limited.

Kottelat, M. (2001). Fishes of Laos. Sri Lanka: WHT Publications (Pte). Ltd.

Lai, S. Y. H. (2011). Reservoir fishes of Hong Kong with remarks on conservation options.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No. 27. pp. 63-82.

Nakabo, T. (2002).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English edition I and II. Japan: Tokai University Press.

陈义雄、方力行(1999)。《台湾淡水及河口鱼类志》。台湾: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筹备处。

林建新(2002)。《鱼鱼得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效野公园之友会、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文锡禧、韩国章(1981)。《香港淡水鱼》。香港:香港市政局。

李丽芬、林建新、吴国恩、陈劲东、杨柳菁(2004)。《鱼鱼得水-香港淡水鱼图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效野公园之友会、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潘炯华、钟麟、郑慈英、伍汉霖、刘家照(1991)。《广东淡水鱼类志》。中国:广东科技出版社。

汪松、乐佩琦、陈宜瑜(1998)。《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国:科学出版社。

伍汉霖、邵广昭、赖春福(1999)。《拉汉世界鱼类名典》。中国:水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