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类
香港的陆上哺乳动物 绪言据推测,三千多年前的香港被广阔的热带阔叶林覆盖,大象、老虎、野红豺等林林总总的热带动物均栖息于此地。可惜,随着农业和都市发展,自然生境被摧毁,满林的参天古木渐渐被砍伐或焚烧一空,先民更视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如华南虎等)为危险动物或食人猛兽,肆意捕猎,结果许多以往广泛分布于本港的物种渐渐灭绝。犹幸有些物种总算能适应转变,一直存活至1900年代初,有些更繁衍到现在。 香港究竟有多少野生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也许很多人会说「不太多」,皆因香港这个弹丸城市土地面积仅约110,000公顷,市区建设和人口均非常稠密。然而哺乳动物大多是夜行性的,而且习惯避开人类,所以一般人很少察觉得到而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其实香港的哺乳动物种类繁多,有记录的物种超过50个,当中更包括一些稀有及珍贵的物种,例如栖息在受保护地区内的欧亚水獭和穿山甲等。 毫无疑问,哺乳动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举足轻重。它们会猎食各式各样的食物和占据地球上差不多每个纬带的不同生境,它们对其他植物和动物的族群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继而影响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合。就以食虫性蝙蝠为例,它们是维持夜行昆虫族群平衡的主要关键。每只蝙蝠每小时可捕食数十至数百只昆虫,一些庞大的蝙蝠群落一个晚上便可吃掉数以吨计的昆虫,当中包括很多被人类视为农作物害虫的甲虫和飞蛾。 果蝠的角色也很重要,它们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种籽。世界上有超过500种植物依靠蝙蝠繁衍,包括蕉或芒果等重要农作物,这些植物大多在夜间开花,以特别的气味或形状独特的花朵吸引蝙蝠。相比起雀鸟啄食植物种籽后一般在林边枝上排便,果蝠则会在飞行时于空旷地方把种籽排出,令种籽有更大机会落在日照较好的地区或伐木区。截至目前为止,蝙蝠已被证实为最少3种本地榕属无花果植物的主要种籽传播媒介,包括水同木、对叶榕和青果榕。这些榕属植物的果实成熟时多为绿色或黄色,虽不能吸引雀鸟啄食,但却由蝙蝠帮忙传播种籽。由是可见,哺乳动物对生态系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小型哺乳动物亦是传播种籽的好帮手。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会将收集到的种籽埋在泥土里或枯叶层下,留待日后食用,但有时候,它们并没有把埋藏了的种籽翻出,间接促进种籽发芽。本港两种山边常见的小型哺乳动物(印支林鼠和针毛鼠)为多种小籽灌木如岗棯和野牡丹的种籽传播媒介。此外,大型哺乳动物每天吞食大量种籽,亦能吞食某些植物的大而坚硬的果实。鸟类、蝙蝠和其他动物很少啄食这些果实,只有大型哺乳动物才能帮助这些植物传播种籽。它们的肠道较长,已吞食的种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被排出,因此它们可以把种籽传播到较远地方。
香港陆上哺乳动物的组成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按此下载《香港陆栖哺乳动物名录》。 香港共有55种哺乳动物,当中25种是蝙蝠,其余30个非飞行性物种则按照其体型细分为小型哺乳动物(头至躯干长度不足25厘米)和大型哺乳动物(头至躯干长度超过25厘米)。它们过去30年均在香港有记录,而且大部份已在野外或市区形成独立繁殖族群,当中更包括一些野化的驯养物种。 蝙蝠(翼手目)占香港哺乳动物物种数目约一半。当中10种广泛分布于各引水道和废弃矿洞如大足鼠耳蝠和长翼蝠。有些物种在郊野和市区均颇常见,例如喜欢居住于公园内的蒲葵和大丝葵叶下的短吻果蝠,以及在屋檐或建筑物的缝隙中栖息的东亚家蝠。在2005年被发现的褐扁颅蝠,只在船湾郊野公园才有记录,而它的近亲扁颅蝠则在香港各区均有记录。据雾网调查所得,小伏翼和中黄蝠为不常见物种,而喜山鼠耳蝠、灰伏翼、褐扁颅蝠和尚未确认的伏翼蝠均为稀有物种。初冬期间,本港市区偶尔会发现皱唇犬吻蝠和黑须墓蝠的个体,但尚未发现其群落栖息地,相信它们可能是来自香港邻近地区群落的迷途蝙蝠或是过境觅食的个体。至于在2014年冬季才记录到的香港新种大棕蝠,暂时只曾在香港岛有记录。
小型哺乳动物包括2种食虫目和9种啮齿目、( 8种鼠类和1种松鼠)。在食虫目当中,臭鼩比灰麝鼩分布广泛,两者均常在郊区出没。本港其中3种鼠类是与人类共栖的外来引入物种,而且只在市区出没,包括屋顶鼠、小家鼠和褐家鼠。而针毛鼠和印支林鼠则是在山区活动的原生鼠类,它们甚少进入市区。板齿鼠、黄毛鼠和田鼷鼠都是主要在农郊地带出没的鼠类,在本港的分布范围狭窄。赤腹松鼠是外来引入物种,相信来自被放生或逃脱的饲养宠物。
大型哺乳动物包括2种啮齿目、2种灵长目、10种食肉目、4种偶蹄目及1种鳞甲目(穿山甲)。这19种动物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引入种,如野猫、野狗、黄牛、水牛和长尾猕猴等。本港出现的野生猴子主要为恒河猴,集中分布于金山郊野公园、狮子山郊野公园、城门郊野公园及大埔滘自然保护区,估计总数目约为2,000只。香港虽然位于恒河猴的自然分布范围内,但相信原有的族群已经绝迹,现存的族群是从1910年代初再次被引入的个体的后代。红颊獴和黄腹鼬是在2001年后才在香港被记录到的哺乳动物,这两个物种可能来自香港附近地区,因扩展自然分布范围或被人蓄意放生而在本港形成群落。由于香港邻近它们的自然分布的范围,它们以往可能曾在本地栖息,现在再次在郊野公园群集繁衍。
在本地的大型哺乳动物当中,东亚豪猪、野猪和赤麂(过往常被误认为黄麖)数目最多,分布亦最广泛。据2008-2018年红外线自动相机调查所得,约60%调查相机均录得这三个物种。而小灵猫和豹猫的分布和数目则次之。至于鼬獾和果子狸的分布虽然广泛,但相对数目较少。
食蟹獴在1960年代曾被认为已于香港绝迹,但其群落在2001年后于新界东北部再次被发现,更有正在育幼的成兽出没。穿山甲在本港只有零星的记录,然而在传统中医学中,它的肉和鳞甲均可入药,极具商业价值,因此穿山甲常遭非法捕猎,它可说是香港最受注目和最受威胁的物种。欧亚水獭是分布范围狭窄的稀有物种,作为半水栖动物,它必须要有大量食物和清洁的水生系统才可存活,因此只有米埔及内后海湾拉萨姆尔湿地才有它的出没记录。 具保育价值的陆上哺乳动物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的生态基线调查,香港共有8种哺乳动物被列为具特别保育价值的物种,它们数量较稀少或只有极为局限的分布,当中包括五种蝙蝠-霍氏鼠耳蝠、喜山鼠耳蝠、褐扁颅蝠、灰伏翼、及尚未确认的伏翼蝠,和三种大型哺乳动物-食蟹獴、穿山甲及欧亚水獭。 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 ) 霍氏鼠耳蝠是小型鼠耳蝠,前臂长度不足38毫米。背部毛色为深褐至近黑,腹部为浅灰棕色,眼睛和唇部皮肤裸露,呈粉红色,犬齿发达。这物种喜欢水源充足的林地,日间通常会单独在缝隙或疏水孔内栖息。于石岗、洞梓及南涌等地有记录。
喜山鼠耳蝠(Myotis muricola) 喜山鼠耳蝠是一种体型细小的蝙蝠,前臂长度约35至38毫米。背部毛色为黑棕色,腹部毛色较浅。相对本地其他鼠耳蝠物种,它的后足较小,长度不及小腿骨一半。这物种在其他国家曾被发现栖息于香蕉树中心的卷叶中。这物种于南涌、河背、大榄及马鞍山有记录。
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tonkinensis) 褐扁颅蝠属体型细小的蝙蝠,前臂长度约25至29毫米。背部毛色呈深棕色,腹部颜色较浅。褐扁颅蝠体型细小、头颅扁平及姆指和足部长有吸盘状的垫肉,适应居住在厚茎竹腔内。这物种曾于船湾郊野公园及附近有记录。
灰伏翼(Hypsugo pulveratus) 灰伏翼属中型伏翼蝠,前臂长度约34至36毫米。背部毛色呈黑棕色,腹部颜色较浅。翼膜、耳朵及吻部呈棕黑色。与另一种本地十分常见的东亚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比较,这物种的眼睛较大,耳朵较修长,雄蝠阴茎亦较短(约3毫米长)。这物种于马鞍山和汀九有记录。
尚未确认的伏翼蝠(Pipistrellus sp.1) 尚未确认的伏翼蝠于2005年首次在香港被发现。本物种属大型伏翼蝠,前臂长度超过37毫米。背部毛色呈棕色,颈部略带金棕色,腹部颜色较浅。这物种只于船湾郊野公园及附近有记录。
食蟹獴(Herpestes urva) 食蟹獴是体型较大的獴类,连头部体长约36至60厘米,头尖,尾长而蓬茸,末端尖小。相对于红颊獴(Herpestes javanicus),食蟹獴身型较高,皮毛为麻褐或灰褐色,肩部有长白条纹。这物种属日行性动物,在香港并不常见,分布范围限于北区,在莲麻坑、沙头角、八仙岭、马鞍山和船湾郊野公园有记录。
欧亚水獭(Lutra lutra) 欧亚水獭是一种聪明而爱玩的半水栖哺乳动物。它的身体细长,头部扁阔,鼻肉裸露。耳朵低生而线条浑圆,颈部粗大,肌肉发达的尾巴长而有力。四肢颇短,趾有蹼,善于游泳,长有用于在水中探测猎物的长须。这物种主要在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及附近出没。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穿山甲是一种专吃蚁和白蚁的哺乳动物,头部尖小,尾长而粗,四肢粗壮,趾尖长有利爪。独特之处是它的身上长有灰棕色的鳞片,除腹部和四肢内侧以外,从头到尾覆盖全身,好像穿上保护盔甲一样。这些鳞片是毛栓特化而成的,是防御天敌的有效武器,受惊的时候,穿山甲会卷成球状,并将鳞片竖起。
穿山甲物种行动计划2019 - 2024
保育措施香港哺乳动物长期监察计划 要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搜集资料是关键的一环。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数据,才可以确定个别物种族群有何渐进变化,可是过往的香港哺乳动物资料是从不同的调查方法搜集所得,所以历史数据亦不足以作为评估族群渐进变化的基线资料。有见及此,渔农自然护理署在2002年展开一项包括香港哺乳动物的长期监察计划,目的是使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评估全港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各物种的数目和空间分布的情况,以及提供基线资料,从而确定具保育价值的族群的变化。
红外线自动相机拍摄到的哺乳动物
保育法例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香港法律第170章)的主旨是保护本地野生动物,当中包括绝大部分的本地原生哺乳动物。根据本条例规定,任何人士如未申领特别许可证而猎捕或蓄意骚扰、买卖、出口或招售出口、管有或控制任何受保护野生动物均属违法。本条例于1999年已开始实施于狮子山、金山及城门郊野公园、大帽山郊野公园某些部分、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及部分毗邻地区,禁止喂饲猴子和其他野生动物。此外,本港亦透过香港法例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第586章《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以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管濒危动植物物种及其部分及衍生物的进口、从公海引进、出口、再出口和管有或控制,当中濒危哺乳动物包括穿山甲、弥猴和水獭等。 其他教育活动 为了提高市民对香港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及保育方面的认识,渔农自然护理署展开了一系列宣传及教育活动,包括举行研讨会、设立网站、印制快讯及出版香港野生陆栖哺乳动物的图鉴。
本港观察陆上哺乳动物的主要地点观察哺乳动物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这是因为大部分哺乳动物均属夜行性,而且行踪隐秘,对人类刻意躲避。由于普通观察者很少有机会一睹它们的真面貌,它们的存在往往被人忽视。 在郊野看到赤腹松鼠和猕猴等日行性哺乳动物的机会较大。你只需要一副双筒望远镜(还需要有一点耐心),便可在它们出没的生境寻找其踪迹。可是观察夜行性哺乳动物便困难很多了。根据红外线自动摄影机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香港野外看到夜行性哺乳动物的机会微乎其微。 相对来说,要追寻大型哺乳动物,留意它们留下的足印和其他踪迹比较容易。假如发现这些痕迹,尽管未能亲眼看到动物,也可知道它们就在附近栖息。想知道个别郊野地区有什么哺乳动物栖居,首先要找寻「兽径」。兽径是动物越过空旷原野和进入树林的曲折足迹,又或是隐藏在草丛和林地的隧道。这些行迹能让我们知道动物的日常行动路线。然后在附近搜寻其他线索,如足印、粪便、食物残渣和其他动物的残余物,以证实该区有那些物种栖息。足印一般可见于软地面,溪畔的软泥或沙地。有些动物的排泄物很容易辨认,如豪猪、赤麂或黄牛等。运气好的话,还会发现哺乳动物留下的身体毛屑,例如东亚豪猪的硬棘毛或野猪的毛。此外,有经验的观察者还可凭着哺乳动物的叫声辨认物种,例如赤麂受惊扰时会发出嘶哑的叫声,便是很好的辨认指标。
香港猕猴 到金山和城门郊野公园游玩时,你可能也遇见过猴子,但或许你没有注意到那里的猴子是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常见的物种是主要分布于金山郊野公园、城门郊野公园和大埔滘自然护理区的猕猴。在这地区还可以找到一些具有猕猴及长尾猕猴特征的杂种个体。观察猕猴的最佳地点是金山郊野公园内的自然教育径。除了猕猴外,你还有机会遇见金色的猕猴,它们是猕猴特别毛色的个体。
大部分猕猴均有多雄多雌的社会系统,猴群通常由20至200只个体组成,每群都存在优势等级制度。率领猴群的优势领袖一般体型较健硕,享有优先进食及与其他雌猴交配的权利。观察猴类时,手上请不要拿着胶袋,因为它们一般已习惯被人喂饲,而喂饲它们的人大多会用胶袋携带食物,所以当它们看见任何胶袋时,便会误以为是食物!不论胶袋内是否载有食物,有点儿饥饿的猴子便有可能会上前抢夺。本港于1999年已开始实施法例禁止喂饲猴子(和其他野生动物)。有关条例适用于野生猕猴栖息的狮子山、金山及城门郊野公园、大帽山郊野公园某些部分、大埔滘自然护理区及部分毗邻地区。所以观赏猴子时,切记不要喂饲它们。
公园里的短吻果蝠 短吻果蝠是本港十分常见的蝙蝠物种之一,更广泛分布于市区公园和游乐场内。它们擅于利用蒲葵及大丝葵的叶改建成巢,以作为日间栖所。根据渔农自然护理署在2006年进行的短吻果蝠调查显示,这种蝙蝠最常见于5至10米高的蒲葵叶下,而市区约6.1%的蒲葵均有短吻果蝠的巢。想观察这种蝙蝠,你可先在公园找一棵蒲葵,然后检查葵叶是否有任何咬痕。要是发现下垂的葵叶主脉周边有环形的咬痕,便可能有机会看到蝙蝠藏身于低垂的叶下。利用双筒望远镜子细观察蝙蝠的耳和翼骨,看看是否长有白边,便可确定它们是短吻果蝠。此外,雄性的短吻果蝠体型较大,颈圈带橙色,雌性体型较小,颈圈为褐黄色,年幼个体则全身浅灰色,没有橙色或褐黄色的颈圈。短吻果蝠多为一只显性雄蝠独栖或一只显性雄蝠与2至20只雌蝠和幼蝠群栖。多婚性雄蝠日间警觉性较高,而且比雌蝠活跃,眼睛张开,双翼亦半开。
观察陆上哺乳动物应注意的事情除带备一般远足用品,如足够食物、饮料、指南针和地图外,以下是一些观察哺乳动物或其他野生动物的实用提示:
此外,蝙蝠是一种对人类干扰特别敏感的动物。冬季时,半冬眠或冬眠状态的蝙蝠是极容易因人类的出现而从冬眠中醒来,这样会消耗它们的能量储备,有些个体更可能因过度消耗能量而在春天来临前死亡。繁殖中的蝙蝠也是十分脆弱的,不必要的骚扰可能会令它们受惊而丢下养育中的幼兽或迁移到一些环境较差的栖所。由于有些蝙蝠喜爱群栖于引水道和废矿洞般的山洞内,所以单一次骚扰亦可以影响大量的蝙蝠,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应避免到蝙蝠居住的洞穴探访。 与蝙蝠共存蝙蝠在生态系统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全球有不少植物依靠果蝠传播花粉或种籽,食虫蝙蝠也会捕食大量如蚊蝇等害虫,有助控制它们的数量,间接为人类带来经济效益。 蝙蝠喜爱群栖于引水道和山洞内,有些也会栖息在树上、桥梁下、甚至在建筑物内。由于蝙蝠对人类干扰特别敏感,市民应避免探访蝙蝠的聚居处或干扰它们。一般情况下,蝙蝠会与人保持距离,不会对人构成威胁。市民如发现蝙蝠应保持镇定,更不要尝试接触或骚扰它们。 蝙蝠为人类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多益处,我们亦应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与它们和谐共融。 参考资料Ades, G.W.J. (1999).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ize of Hong Kong bats.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22, 183-209. Chapman, C. A. (1995). Primate seed dispersal: co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Issues, News, and Reviews, 4(3), 74-82. Fleming, T. H., Geiselman, C., and Kress, W. J. (2009). The evolution of bat pollination: a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Annals of botany, 104(6), 1017-1043. Goodyer, N.J. (1992). Notes on the land mammals of Hong Kong. Memoi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19, 71-78. Herklots, G.A.C. (1951). The Hong Kong Countryside.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ill, D. S., and Philipps, K. (1981). Hong Kong Animals. Government Printer, Hong Kong. Lofts, B. (1976). The fauna o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3-22. Marshall, P. (1967). Wild Mammals of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wak, R. M., and Walker, E. P. (1991).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5th ed.).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owak, R. M., and Walker, E. P. (1994). Walker's Bats of the world.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hek, C.T. (2003). Survey of Hong Kong non-flying terrestrial mammals by camera trapping in 2002. Hong Kong Biodiversity, 5, 10-11. Shek, C.T. (2004). Bats of Hong Kong: An introduction of Hong Kong bats with an illustrative identification key. Hong Kong Biodiversity, 7, 1-9. Shek, C.T. (2006). Mist Net Survey of Bats with Three New Bat Species Records for Hong Kong. Hong Kong Biodiversity, 11, 1-7. Shek, C.T. (2006). Survey on the Short-nosed Fruit Bat (Cynopterus sphinx) in the Urban Area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Biodiversity, 11, 8-10. Suen, K.Y. et al. (2002). Final Report: Survey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of terrestrial non-flying mammals in country parks of Hong Kong, 2002. Wildlife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Limited. Tuttle, D.M. (1998). America's neighborhood bats (pp. 5-16).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