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
香港红树林的动物红树林是生产力丰富的地带,对沿岸海洋地区的食物链十分重要。红树可为各种鸟类、甲壳类动物和海洋动物提供栖息、巢居和繁殖生境与食物。 红树林的蟹类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意指「10只脚」,分别为1对螯和4对步行足)。蟹身被头胸甲覆盖,不同品种形状各异。腹部及口器则收藏在头胸甲之下。部分只在潮下带栖生的品种,最后一对足(第四对步行足)结构有如桨叶,作用是帮助游泳。蟹的大螯除了对抗入侵者外,还可用作打架、求偶、觅食。一般情况下,雄蟹的螯较雌蟹大。 蟹的甲壳阔度因品种而异,角眼切腹蟹(Tmethypoecoelis ceratophora)的甲壳只有数毫米,深海的巨大拟滨蟹(Pseudocarcinus gigas)则大至25厘米。蟹类的生境极多样化,广泛栖息于各类水陆环境,包括淡水、咸淡水以至海洋生境。 不少蟹种均可供食用,部分更具有商业价值,梭子蟹科就是其中例子,这包括著名的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本地俗称泥蟹」和其他游泳蟹,如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蟳(Charybdis)品种。弓蟹科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驰名的「清水大闸蟹」,在内地水域生长,而另一种外形近似的日本绒螫蟹(Eriocheir japonica)则可在香港水域找到。 香港位于亚热带地区,海岸线延绵,因此有不同品种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水产动物栖息。其中,香港的蟹类极为多样化,粗略估计约有300个有记录品种(Lee & Leung, 1999)。根据Dai & Yang(1991)在中国海洋作的详尽记录,中国海洋蟹类逾800种,因此香港的蟹种约占中国总数三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梭子蟹科、方蟹科及沙蟹科,各科均有超过20个品种。 潮间蟹类的多样性香港潮间地区共有超过60种蟹,主要分布在不同的潮汐带。 高潮间带是陆地生境与红树生境之间的过渡区域,优势生物主要是半陆栖蟹,如印度新胀蟹(Neosarmatium indicum)及隆背张口蟹(Chasmagnathus convexus)。
在河溪流入红树生境的地带,河堤沿岸通常可见红螯螳臂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及无齿螳臂蟹(Chiromantes dehaani),Psuedosesarma patshuni等岸上品种则较少。 在靠近海洋的区带,优势品种为沙蟹总科(包括沙蟹科、大眼蟹科、毛带蟹科及和尚蟹科)。这些蟹类大部分是食碎屑动物,可透过口器里的特别器官咽下和摘取碎屑,然后排出不需要的沙粒。部分品种(如股窗蟹)可吐出无数微细「沙球」,在泥滩或沙滩上的蟹穴附近可轻易找到。 在潮下带,梭子蟹科是优势品种。它们拥有游泳足,而且大多可供食用,因此具有商业价值。 相手蟹及红树林我们可在红树生境内发现不少陆栖蟹类,当中大部分属于相手蟹科。这些蟹数量众多,而且觅食习惯特别,因此是红树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相手蟹主要食腐烂的红树叶、种子和树枝,也会以昆虫、蠕虫,甚至其他小蟹作补充食粮,因此它们可消耗大量红树枯叶,在红树林内形成重要的能量流动链。此外,它们挖洞的习性亦可确保红树根四周空气流通。
在红树林恶劣环境生活的相手蟹可适应反覆变化的盐度,而且具有「半陆栖」特性。它们的口器两侧有一层毛茸茸的「网」,作用是保存一层水分。它们可将水带到网内进行氧合作用,再带到鳃部换气,藉此「呼吸」,因此在陆上数小时也不会窒息。相手蟹一般体积较小,甲壳约阔2至3厘米。香港最大的相手蟹是泡粒新相手蟹(Episesarma versicolor),甲壳阔度可达5厘米。
红树林的软体动物在香港红树林内生活的软体动物,主要为腹足纲和双壳纲。 腹足纲(Gastropoda)腹足纲软体动物(希腊语中gaster指「腹」、pous指「足」)包括螺和蛞蝓,常见特征是单壳、单足和不对称的身体。蛞蝓的壳已完全退化,而螺和蛞蝓均靠收缩单足肌肉的起伏动作缓慢爬行。红树林内常见的腹足纲软体动物包括滩栖螺科的滩栖螺(Batillaria)、汇螺科的笋光螺(Terebralia)、小塔螺(Pirenella)和拟蟹守螺(Cerithidea)、蜒螺科的蜒螺(Nerita)和彩螺(Clithon),还有滨螺科的滨螺(Littoraria)。 腹足纲软体动物各有不同的构造、生活模式和食物。香港红树林众多腹足纲软体动物当中,滨螺与红树林关系最密切。它们经常在红树上缓慢爬行,或紧紧黏附在红树的茎叶上,摄取表面的植物细胞、真菌和微藻类。两个常见品种包括黑口滨螺(Littoraria melanostoma) (甲壳呈浅黄色,内唇有独特的棕色斑)和斑肋滨螺(Littoraria ardouiniana) (甲壳色泽各异,上有蜕壳痕)。
蜒螺和彩螺的椭圆形甲壳表面平滑,图案多变。口部呈半圆形,而且长有一个钙质鳃盖。此科可在海水、咸淡水或淡水生活,因此品种繁多,所有品种均摄食长在水底固定物表面的藻类。豆彩螺(Clithon faba) (壳长1.5厘米)及奥莱彩螺(Clithon oualaniensis) (壳长1厘米)一般在港湾附近有大量淡水流入的红树林生活,矮狮蜒螺(Nerita chamaeleon)则常栖息于红树林的石块间。黑线蜒螺(Nerita balteata)是本地蜒螺当中最大的品种,特征是甲壳厚大,上有显眼螺旋纹,一般在滨岸后方红树的树干栖息。
沟纹笋光螺(Terebralia sulcata)的头部前方有一个圆孔,实为虹吸管道,随着甲壳生长而逐渐密封。香港的滩栖螺品种可能极之繁多,但这类螺不易辨认。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长有清晰可见的白带纹,多形滩栖螺(Batillaria multiformis)则有笔直外唇。莫氏拟蟹守螺(Cerithidea moerchii)是海岸后方草丛红树林常见的蟹守螺,它们的螺壳顶端一般已被磨蚀。
双壳纲(Bivalvia)双壳纲包括蛤、青口和牡蛎。这类动物身体扁平,两片甲壳由弹性韧带相连,两片甲壳大小一般相近或相等,但部分定栖品种(如牡蛎)连着基质的下壳会较上壳小。青口有别于牡蛎,可以丝足附着底床,而蛤则以足部慢慢钻入沙或泥中。双壳纲是唯一被分类为没有齿舌的软体动物,事实上,它们外套腔内的鳃是用作滤食和呼吸的。当水流过鳃部时,水里的微细有机粒子便被隔滤,然后送到口中。 掉地蛤(Gelonia erosa)、僧帽牡蛎(Saccostrea cucullata)、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及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红树林品种。
|
红树林软体动物的多样性
软体动物数目和品种众多,是食物网的重要一环。根据本署于2004年进行的海岸生物调查,香港红树林共有64种有记录的软体动物。品种数目因地而异,由4种(尖鼻咀、南涌及沙头角)以至32种(黄宜洲、土瓜坪、大滩及赤径)不等。一般而言,微生境种类繁多(如岩岸、石岸、沙岸和泥岸)而有大量淡水流入的红树林均有多样化的软体动物。
红树林的保育措施
除了现已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及根据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香港法律第170章)辟为「限制地区」以获法律保障免受非法活动滋扰的米埔沼泽及尖鼻咀,香港尚有其他面积广大或生态价值很高的红树林地点被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包括大潭港、荔枝窝滩、白泥、汀角、海下湾、企岭下及䃟头。这些「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受现有「分区规划大纲」保障后,便可受到法定管制,不能进行不配合保育原则的用途,任何拟在「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范围内进行的发展项目均须取得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批准。此外,红树林生境现已列为《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环评条例)下指定工程项目的重要生境之一。因此,发展商必须在「生态影响评估报告」中评估在红树林地点进行指定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影响。当局掌握更多红树林的生态价值资料后,将会建议把更多红树林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游览红树林地点
汀角 | 占地7公顷的汀角红树林,是香港其中一片最大的红树林。它不但容易前往,而且具有丰富的红树和动物品种。沿着海岸线可以发现8种真红树的其中6种,包括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榄李、海漆和木榄。此地的粗砂底层和高盐度环境,使红树长得较矮小。我们可以在红树林下的阴暗地方找到一些比较常见的动物品种,如沟纹笋光螺和大陆拟相手蟹。 |
西径 | 这片红树林位处赤门海峡,并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跟大部分香港的红树林一样,此地以白骨壤和秋茄为主,但也能发现不少的桐花树、海漆和木榄。这些红树为牡蛎和藤壶等生物提供更多的依附表面。由于有大量的淡水流进此地和附近的水产养殖可能提供大量的营养,此地的红树生长得比较高大。此外,幼砂底层支持许多泥沙喂养和掘穴生物的生长,如加夫蛤。 |
水口 | 这是位于大屿山南部一小港湾的红树林,规模较小及分散。除了红树外,我们还可以发现耐盐度高的中华结缕草。中华结缕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予蟹(如清白招潮蟹和北方呼唤招潮蟹)隐藏和觅食。此外,草层也聚集了许多细小、以空气呼吸的螺。 |
荔枝窝 | 荔枝窝位于香港东北角的山群之中,远离市区。村庄前面的红树林是由一大组高大的银叶树组成,并有许多鱼藤从中攀缘,非常突出,这壮观的场面只能在这里才可看到。 |
鹿颈 | 位于鹿颈路旁的红树林在周末深受游人欢迎,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皆可。广阔的泥滩和红树林提供良好的机会让观鸟者观鸟。由于这儿的底层较软,我们不建议游人冒险走到离岸较远的泥滩,以免构成危险。 |
大潭 | 被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这里是香港岛剩下的最后一片红树林。虽然红树不多,但位于大潭的红树林有着丰富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在广阔的石质沼泽和沙滩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小型方蟹和沙蟹;而红树林区则以相手蟹为主。 |
海下湾 | 海下湾以其海岸公园和美丽的海底珊瑚世界而闻名。附近河流所流出的淡水冲淡了海湾的海水,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环境让小片红树林在河口生长。这里的生长环境令此地的秋茄、桐花树和海漆长得较矮小:粗砂底层、高盐度及暴露于风中。这些条件都抑制了红树林的生长。 |
赤径 | 位处大滩海的南端,赤径有着一个相对未被开发的环境。我们在那里可以看到典型香港东部的红树林。赤径拥有香港8种真红树的其中7种,它亦是一个研究各种红树在岸上的分布、结构多样性和适应情况的理想地点。 |
游览红树林地点的守则
-
穿着运动鞋及长裤,以免足部被尖石及红树根所伤,切勿穿人字凉鞋。
-
不要捕捉蟹类。蟹类会以螯自卫,可被弄伤。
-
游览红树林前请注意潮汐涨退,最理想的游览时间是退潮期间。出发前可先到天文台网站参考潮汐表,但潮水可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如雨量和风势可改变潮水的进退时间,游览时应注意现场情况。
-
到红树林赏蟹的理想时间是夏季及退潮期间,时间最好是清晨或黄昏。由于蟹类对任何动静极之敏感,观赏时必须尽量保持不动,耐心等待,宜远距离用望远镜观察。
-
游客在红树林内请保持安静。
-
切勿破坏任何植物、野生动物及其生境。
-
切勿检走任何动植物。请记着,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
-
切勿乱抛垃圾或污染海水。
参考资料
Dai, A.Y., and Yang, S.L. (1991). Crabs of the China Seas. China: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Lee, S.Y., and Leung, V. (1999). The brachyuran Fauna of the Mai Po Marshes Nature Reserve and Deep Bay,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ee, S.Y. (2003). Venturing Forest in the Water. Hong Kong: Friends of the Country Park and Cosmos Books Ltd.
Tam, N.F.Y., and Wong, Y.S. (1997). Ecological Study on Mangrove Stands in Hong Kong.
Tam, N.F.Y., and Wong, Y.S. (2000). Hong Kong Mangrove.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李荣祥(2001)。台湾赏蟹情报。台湾: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陈育贤(2001)。海岸生物(一) -台湾潮间带生物700种(一)。台湾: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陈育贤(2001)。海岸生物(二) -台湾潮间带生物700种(二)。台湾: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陈育贤(2001)。海岸生物(三) -台湾潮间带生物700种(三)。台湾: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胡忠恒、陶锡珍(1995)。台湾现生贝类彩色图鉴。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上一页 | 返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