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08
跳至内容
电子服务

爬行类

香港的爬行类

绪言

香港爬行类的多样性

香港爬行类的保育

保育措施

本港观察爬行类的主要地点

观察爬行类的守则

参考资料


绪言

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早真正能适应陆上生活的。跟两栖动物比较,爬行动物在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大大减低了它们对水的倚赖。它们的身体披有干旱而角质化的鳞片,使身体水分不容易因蒸发而流失;亦拥有更先进的呼吸及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能更活跃地在陆上生活;它们更能够体内受孕,并以革质的壳保护蛋以免干燥,为其在陆上繁殖提供了另一优势。

爬行动物的成员拥有截然不同的外貌及生活习性,它们可分为四大类别:龟(龟鳖目)、蜥蜴及蛇(有鳞目)、鳄(鳄目)及楔齿蜥(喙头目)。在香港栖息的爬行动物属于首两个类别,而且各类的种类都不少,当中包括陆栖性的爬行动物(龟、蜥蜴和蛇)和海洋性的爬行动物(海蛇及海龟)。

龟的特征是拥有坚硬的骨质外壳,能有效地保护身体,抵御天敌的袭击。但当中亦有例外,例如各种鳖(鳖科)便只有软的外壳。香港野外并没有足部完全演化至适应陆上行走的真正陆龟。香港的海龟总共有五种(当中只有绿海龟,Chelonia mydas会在香港境内产卵),其余的野生龟类都属水栖或半水栖物种,生活于淡水溪流或池塘中。

绿海龟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蜥蜴

蜥蜴是世界上爬行动物中最大的一群,种类数目超过三千,而当中已知有毒的只有两种。香港的蜥蜴可分为6科─壁虎科(Gekkonidae)、石龙子科(Scincidae)、鬣蜥科(Agamidae)、蜥蝪科(Lacertidae)、双足蜥科(Dibamidae)和巨蜥科(Varanidae)─它们都是没有毒的。各科的种类不论在外貌、体型,甚至行为和生活习性上都截然不同。

壁虎体型细小,身体扁平,具有布满鳞片的宽松皮肤,每趾均有可依附于垂直的表面上的吸盘。香港的壁虎全都是夜行性的,常于晚上捕食小昆虫。

壁虎
壁虎(Gekko chinensis)

相反,石龙子是日行性的,于日间捕食。石龙子身上披有光滑重叠的鳞片,除棱蜥(Tropidophorus sinicus)栖息于山区溪流外,其他的石龙子都是陆栖的。

棱蜥
棱蜥(Tropidophorus sinicus)

树蜥是小型至中型的蜥蜴,有些居于树上。本港唯一原生的树蜥是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这种蜥蜴颈背表面有特大脊鳞,喜欢在天气和暖的日子晒太阳。

变色树蜥
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草蜥的特征是修长的身体和特长的尾巴。在本港栖息的草蜥只有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它体型幼长,有明显起棱的鳞片,易于辨认。南草蜥栖息于长满长草的低地,常见于干燥空旷的地方。

南草蜥
南草蜥
(Takydromus sexlineatus ocellatus)

双足蜥体型小,外型看似蚯蚓及无足。但事实上,雄蜥两侧的泄殖腔附近有一对退化了的鳍状足。而为适应在泥土里生活,这类蜥蜴的眼部亦已退化。香港的双足蜥只有一种,名为香港双足蜥(Dibamus bogadeki),为香港特有种。

香港双足蜥
香港双足蜥
(Dibamus bogadeki)

巨蜥是蜥蜴中体型最大的一群,体长一般超过1米,有些甚至可长至4米。巨蜥孔武有力,杂食性,食物包括大型昆虫、甲壳类、雀鸟以至小型兽类以及腐肉。俗称五爪金龙的巨蜥是香港野外唯一的巨蜥。不过相信野生个体已于香港绝迹,在野外见到的巨蜥可能是自市场逃逸或人为放生的。

巨蜥
巨蜥(Varanus salvator)

蛇类或是最不受人类欢迎的脊椎动物。它们诡秘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令人不其然产生敌对的感觉。事实上,香港大部分的蛇都是无害的,有些更从不咬人。

香港的爬行动物中,蛇类占最大多数。蛇类的特征是身型幼长无足,全身长满叠生鳞片。它们的上下颚可以分离,并吞下比口部更大的食物。香港有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14种陆栖毒蛇,包括为人知晓的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而当中有8种的叮咬可致命,例如眼镜蛇(Naja atra),以及较近年发现的烙铁头(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而香港所有的海蛇都属剧毒且不常见。

白唇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香港爬行类的多样性

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按此下载《香港爬行动物名录》。

香港的爬行动物种类繁多,在中国原生爬行动物当中,约有百分之二十的物种可在香港发现。香港的爬行动物包括12种龟(当中5种为海龟)、25种蜥蜴及53种蛇(当中6种为海蛇),其中只有香港双足蜥(Dibamus bogadeki)、香港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hongkongensis)和香港盲蛇(Indotyphlops lazelli)属香港特有种。

爬行动物抵受干旱环境的能力远胜于两栖动物,因此可适应更多元化的生境。虽然不少爬行动物栖息于树林、溪流和沼泽等,但空旷的灌丛、草原以至红树林亦是部份爬行动物合适的生境。有些物种在本港分布广泛且数量繁多,鈎盲蛇(Indotyphlops braminus)就是其中之一,这种蛇在山边以至乡村都有发现,常藏身于腐叶或石头下。相反,黑斑水蛇(Myrrophis bennettii)只栖息于红树林及泥滩。一些物种的分布虽很广泛,数目却不多,好像蟒蛇(Python bivittatus)便在全港各处均有记录,但在郊野却很难碰上。有数种爬行动物只在一个或数个地点栖息,例如无颞鳞游蛇(Hebius atemporale)的分布便较少。

鈎盲蛇
鈎盲蛇
(Indotyphlops braminus)
蟒蛇
蟒蛇
(Python bivittatus)

香港爬行类的保育

香港爬行动物的生存受着不同因素的威胁,不少龟和蛇一直被视为佳肴或用作中药,导致一些品种被滥捕,野生数目大幅下降。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它被人们当成黄金般贩卖,因而受着非法采捕的威胁。另一方面,兴旺的宠物市场导致本港的郊野增添了不少外来物种,它们是意外逃脱或给人为放生的。这些物种侵占了原生种的生境和食物,导致一些原生种濒临灭绝边缘。众所周知的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龟原产于北美洲,在本港落地生根,威胁到原生淡水龟的生存。此外,城市发展亦破坏了不少供爬行动物栖息的低地生境。

至于物种的保育方面,Fellowes et al. (2002)确认了41种在本地、区域性或全球性保育方面需受到关注的爬行动物。渔农自然护理署的两栖及爬行动物工作小组于2002年开始在全港进行基线调查,并根据这项调查的最新结果及通过与本地两栖及爬行动物学家交流,检讨爬行动物的保育状况。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某些物种在以往并未完全如实记录,因此这次检讨修订了具保育价值的爬行动物名单。以下是一些在保育方面需要我们关注的爬行动物:

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三线闭壳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为供应野味及宠物市场所导致的非法滥捕已大大减少了野生三线闭壳龟的数目。这种龟现时在香港的数目十分稀少。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绿海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海域,偶尔出没于香港东部及南部的水域,现被IUCN列为「濒危」。南丫岛的深湾是本港已知的绿海龟产卵地点。

香港双足蜥(Dibamus bogadeki)

香港双足蜥是本港特有的爬行动物,现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这种蜥蜴主要于泥土中栖息及捕食小型昆虫,如白蚁。香港双足蜥过往只在三个岛屿(周公岛、石鼓洲和喜灵洲)有记录,普遍对于这物种的生活习性及生境条件所知亦不多。

保育措施

香港的蟒蛇和所有本地龟类都受香港法例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第170章《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所保护,捕捉或滋扰它们以及它们的蛋均属违法。

香港大部分的爬行动物均栖居于保护区内,即郊野公园、特别地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和限制地区。这些保护区包括了一些爬行动物的重要生境,因而防止了城市发展对这些地点的威胁。例如位于南丫岛深湾的绿海龟产卵地,已被指定为「限制地区」,严禁未经许可人士在绿海龟繁殖季节进入该区。而于一九九九年指定的「深湾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更进一步保护了绿海龟的繁殖地,免受其它发展威胁。在香港的绿海龟保育计划下,渔护署亦实行了不同措施,包括定期巡逻、研究、管理产卵地、人工繁殖、与有关组织合作和教育市民等,以保护本港的绿海龟。

除此之外,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及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已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之内,为此,香港法例这连结会以新视窗打开。第586章《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亦已生效,以监管龟类的进出口和在本地的管有。另外,为打击近年发现的非法捕捉活动,本署已加强巡查一些捕龟黑点,成功减轻了淡水龟受滥捕的压力。渔护署亦就加强三线闭壳龟的保育,制订物种行动计划,亦与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合作,为这物种展开人工繁殖计划。

教育市民亦是保育工作重要的一环。渔护署曾印制了《迢迢千里》一书,除了介绍绿海龟外,还提供了其他原生和外来龟类的资料,藉此增加市民对它们的认识。

三线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
(Cuora trifasciata)

本港观察爬行类的主要地点

大部分爬行动物都喜欢隐藏和昼伏夜出,因此日间很难一睹它们的面貌。在众多爬行动物中,蜥蜴最为常见,天气和暖的日子,清晨和黄昏都可见它们在阳光下取暖。只要时常留意身边任何轻微的动静,就可能察觉逃跑中的爬行动物。另外,细心聆听蜥蜴及蛇类蜿蜒离开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可能发现它们的所在。爬行动物喜欢在温度较高的时间活动,因此夏天是观赏它们的最佳季节。大部分物种于冬季都不活跃,一般匿藏于石底、岩隙和树丛。夜行性的爬行动物(如壁虎),晚上常群聚在朝阳的墙壁上取暖,此外亦喜欢到有光源吸引昆虫的地方猎食。

大埔滘自然护理区是观赏爬行动物的好去处,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棱蜥(Tropidophorus sinicus)和紫沙蛇(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等物种常见于区内的小径和溪边。

铜蜓蜥
铜蜓蜥
(Sphenomorphus indicus)

观察爬行类的守则

  • 当翻开石块和木头等物件来搜寻爬行动物时,要谨记把这些石块和木头放回原处;

  • 用电筒仔细观察一些小洞和隙缝;

  • 不要尝试捕捉蛇或蜥蜴,以免被咬伤及骚扰野生动物;部份蛇类有毒,因此遇到蛇时必须与它保持一段距离;

  • 不要破坏植物、滋扰其他野生动物或破坏它们的居住环境;

  • 切勿污染水源;

  • 切勿随地丢弃垃圾。

参考资料

Hill, D.S. and Philips, K. (1981). A Colour Guide to Hong Kong Animals.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Zhao, E. and Adler, K. (1993). Herpetology of China. Oxford (Ohio):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in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2002)。《中国爬行动物图鉴》。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卡逊、刘惠宁、鲍嘉天(1998)。《香港的两栖和爬行类》(第二版)。香港:香港市政局。

张孟闻、宗愉、马积藩(1998)。《中国动物志-爬行纲第一卷总论龟鳖目鳄形目》。北京:科学出版社。

赵尔宓(1998)。《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及爬行类》。北京:科学出版社。